大宗商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涵蓋層面十分廣泛,從食品如:黃豆、小麥、玉米、肉類等等農產品,到建造房屋和作為科技產品原料的各種金屬,如:銀、銅、鐵礦砂等等,其他諸如運輸和製造業需要的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等也都屬於大宗商品的範疇。
在金融市場上投資人不僅僅能交易股票與債券,還可以買賣大宗商品,投資人能透過觀察大宗商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供給與需求,以及價格受到何種事件的影響,輕鬆地尋找商品與事件之間的關聯,進而推估未來市場走勢。
我們將大宗商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能源、農產品和金屬。本篇文章將以能源為主要重點,介紹能源中常見的商品,以及國際能源危機。
探討能源市場前,讓我們先將能源分為兩大類別:化石能源和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如原油、煤炭、天然氣等,再生能源則包括綠能、太陽能、風能等,考量到經濟成長與能源消耗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能源的價格不僅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重要的經濟指標。
近年來全球經濟和國際事件的震盪,加上各國積極推動新興綠色能源,直接影響能源市場。在本文中,我們將聚焦於介紹三種最常見的化石能源:原油、煤炭和天然氣。
原油被稱為「黑金」和「商品之母」,也可以稱其為石油,用於製造各種產品如:塑膠、化妝品、針織物和汽車等等,原油類型取決於油田地理位置和石油本身特性,目前國際上主要以比重指數分為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三種,計量單位通常來說歐美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 )以桶( barrel )表示,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則以噸( t )表示,噸與桶之間的換算關係為 : 1 噸(原油) ≈ 7.35 桶 (原油) 。
全球市場交易的原油種類眾多,其中歐美地區以西德州原油和布蘭特原油作為定價標準,而亞洲國家則主要參考杜拜原油的價格:
作為西半球原油標竿的西德州原油,其品質最優,主要產自美國德州西部區域;相對而言,歐洲、非洲、中東地區主要參考的原油標竿的布蘭特原油,其品質次佳,產自英國東北部的北海油田。而亞洲油價標竿的杜拜原油,其品質為最差,產自阿拉伯區。
布蘭特原油主導歐洲與非洲原油的供需,佔世界原油交易約 50% ;西德州原油牽動美國油價,在全球石油貿易中佔 25% ;杜拜原油則是對於亞洲油價有直接影響。
煤炭源自遠古植物的莖、葉,在沼澤地區沉積,逃過生物分解與氧化,受壓力與溫度影響形成黑色或褐色沉積岩,主要由碳組成,次成份為氫、氧、硫等。煤炭作為重要的火力發電燃料,可分為無煙煤(碳含量約 95 %)、煙煤(碳含量約 85 %)、褐煤(碳含量約 70 %)和泥煤(碳含量僅約 50 %),其碳含量品質反映了燃燒熱值高低。
根據煤炭使用的目的,我們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動力煤與煉焦煤,兩者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過去 2022 年煤炭需求達到高峰,國際能源總署( IEA ) 解釋主要是由於依賴煤炭的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對於煤炭的需求達到了歷史新高。同時天然氣價格的飆漲、核能和水力發電的疲弱也是煤炭需求增長的關鍵因素。
而對於 2023 年的現況,國際能源總署( IEA )指出中國與印度仍然是全球煤炭消費的主要國家,但由於經濟前景不明朗和俄烏戰爭的爆發,全球第四大煤炭消費國俄羅斯的產量難以預測,導致煤炭需求減緩,預計 2023 年全球煤炭需求僅約 1.4 % 的微幅增長。最後,針對 2026 年,國際能源總署( IEA )預測中國仍將是全球煤炭需求趨勢的關鍵因素,儘管配合印度和東盟的煤炭需求的增長彌補歐美地區煤炭需求的下降,但由於全球對於再生能源的推動,可能會讓全球煤炭消耗逐漸減弱,意味著在 2023 年煤炭消費將達到峰值。
天然氣是一種由甲烷組成的氣態化石燃料,其佔世界能源供約 24 %,主要用於工業燃料、生產和家用能源。作為能源市場僅次原油的第二大大宗商品,天然氣的高交易量讓其位居能源市場的重要地位。雖然天然氣在發電過程中相對煤炭來說燃燒較為乾淨,但開採和運輸過程中所洩露的「甲烷」卻已成為全球暖化的主因之一,這可能將進一步推動人類走向極端氣候的懸崖。
天然氣主要透過管線運輸,但當需要跨越大洋時,管線運輸的方式會面臨到許多困難與不便。為克服這些挑戰,天然氣通常會經過一連串的淨化處理與超低溫冷凍程序,轉變成液態天然氣( LNG )。液化天然氣( LNG )隨後透過遠洋輪船運輸至最終用戶,這種轉變過程使天然氣的使用者可以不再受限於地形,得以更自由地應用。
天然氣的定價機制可以分為三種:
( 1 )氣對氣競爭定價( GOG ):完全基於天然氣的供需進行競爭定價
( 2 )與油價掛勾:又稱油價聯動( OPE ),使用原油或其他油品對天然氣進行定價
( 3 )政府管制價格
現行下許多國家因油價為長期合約失去經濟吸引力,再加上天然氣供給過剩情況下,放棄油價掛勾的策略,轉而採用氣對氣競爭定價方式。
天然氣由於體積和運輸成本關係,多以區域性為主,不同於原油的世界定價方式,主要以三大核心市場為主:
各國為了爭取有限的能源展開交易,政治和經濟的紛擾卻時常引發能源危機,促使戰爭、資源壟斷和經濟制裁等衝突的發生,這種情勢凸顯穩定能源供給的迫切性,各國間需共同努力因應這場全球性的挑戰,以下股感要來介紹過往發生的國際能源危機事件。
歷史上共有三次石油危機,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於 1973 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 )對於西方國家長期將石油價格壓低行為不滿,於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時,中東阿拉伯產油國開始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石油減產與禁運,之後石油價格在不到三個月內提升高達四倍,除了大幅增加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後續也引發經濟危機,使工業化國家生產力平均明顯放緩。
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爆發一系列事件,首先是伊朗伊斯蘭的革命,伊朗取消與國際石油財團簽署的長期購油合同,造成石油供貨不穩定,價格急劇上漲。緊接著是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雖然阿富汗事件本身並非直接涉及石油,但由於其地理位置位居全球石油生產與出口的關鍵位置,對全球能源格局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最後是兩伊戰爭,戰爭的根本原因是領土與宗教差異,而兩國都為石油生產和出口國,因此直接影響到石油價格的漲幅,這些事件共同對全球石油市場和能源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三次石油危機爆發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當時伊拉克是中東地區主要產油國之一,又掌握科威特的石油產區,其增加全球石油供應的不確定性。隨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導致伊拉克石油供應中斷,油價僅在三個月內就從每桶約 20 美元價格急速攀升超過 40 美元。
2022 年,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受到歐洲諸國譴責,作為回應,俄羅斯採取一系列反制行動,其中包括減少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這舉動導致國際天然氣價格急劇上漲,使家庭能源開支大幅增加。
為回應此舉動,歐洲等國開始引進其他國家的天然氣,卻面臨天然氣儲存的瓶頸,因為大部分儲存設施已滿,這導致運輸油輪在港口堵塞無法入港,為解決儲量設施不足問題,許多國家開始透過浮動倉庫來儲存和轉換天然氣,雖然使用液態天然氣有助於遏止天然氣價格近一步,但這也引發一個問題,即歐洲是否有能力接受這些液化天然氣。
印尼身為全球最大的煤炭開採國,擁有充足的煤炭供應,然而,價格政策的扭曲導致國內外出口面臨問題。印尼政府實施「國內市場義務」( DMO ),要求煤炭業者以每噸最高價 70 美元向國家公用事業公司提供煤炭,這一價錢遠低於市場價格,若業者未能履行要求,可能會遭受出口制裁。這一措施同時也讓進口國擔心產量不足的問題。
中國作為煤炭進口大國之一,原先在 2021 年對澳洲煤炭限制進口,後來轉而依賴印尼煤炭。然而,印尼宣布出口禁令可能導致中國面臨斷電危機,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全球煤炭價格的上漲。
過往能源供給常受到戰爭和政治經濟影響,導致價格飆升和供應短缺,使全球能源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為確保能源的可負擔性,經濟大國需要檢視其龐大的能源消耗。同時,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則面臨對能源供應方面的複雜挑戰,以上需要各國共同合作,才能實現可持續且穩定的能源未來。而除了分析石化能源,未來文章也將深入探討再生能源,以利提供更全面的能源資訊。
《本文轉載自大宗商品能源|大宗商品能源有什麼?國際能源危機有哪些?。StockFeel股感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活動期間:優惠(折價券)領取時...
賺錢要衝,賠錢要縮是做短線的祕...
可以預見,AI成為人人每天必備...
某年暑假前,我到一家科技公司進...
川普開啟關稅戰,全球股市有如坐...
隨著全球貿易戰升溫,股市震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