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調公司益普索(Ipsos)的一項調查顯示,2023年,高達66%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將在未來3~5年內很大程度受到AI影響。
另一份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有52%的美國人對AI的產品和服務感到擔憂,而不是興奮,這比2022年上升了13個百分點。
人類到底該如何自處,才能聰明的使用AI工具呢?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戰略學教授普拉那(Phanish Puranam)認為,想巧妙地使用AI工具,就得像戰略家般思考。
現在許多討論圍繞著,AI究竟使人類變得無用,或是變成超人?他指出,比起被動觀察AI趨勢和結果,其實主動思考,AI工具如何影響我們的「個人能力」更為重要。
當考慮使用AI來提升工作品質時,有三種可能的情境:
這個問題,很像企業在做到底該「外包」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的決策。外包代表依賴外部合作夥伴,並可能在長期下失去從事該任務的能力。但這也可能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選擇,釋放資源和注意力,專注於其他能力的精進。
例如,銀行可能認為處理交易或開發軟體,不是其核心的競爭優勢,選擇將這些任務委託給供應商。但久而久之,他們也難以再快速建立起相關能力。
也有很多公司選擇「合作」,既外包也保留部分內部能力。例如,汽車製造商會將核心零組件掌握在手上,將其他部分外包。這種方法幫助他們保持技術開發與製造的手感,並維持有效評估供應商的能力,同時增加議價能力,確保供應鏈彈性。
個人在選擇如何與AI工具共處時,也會經歷類似的思辨過程。連要不要用AI做PPT、回覆Email,或擬定商業企劃草稿,這些日常任務,你都可以決定是用ABC三種情境中的哪一種方法來使用AI。
因此,重要的是像一個策略家一樣思考。
針對有未來性的長期技能,你或許會偏好選擇情境B,與AI工具一起合作、共同成長。但針對職業生涯裡的非核心技能,你或許選用C情境,因為這無關痛癢。
普拉那相信,擁抱AI並保留、或放棄某些技能的決定,應該是「戰略選擇」,必須與你的個人目標和價值觀相符。自問發展了哪些新技能非常重要,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你不學習,就沒有收入。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本文轉載自《怎麼解決AI焦慮?頂尖商學院教授:從這3種情境開始思考》,撰文者:王貞懿 編譯。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
賺錢要衝,賠錢要縮是做短線的祕...
可以預見,AI成為人人每天必備...
某年暑假前,我到一家科技公司進...
川普開啟關稅戰,全球股市有如坐...
隨著全球貿易戰升溫,股市震盪加...
0050砍保管費、全球投資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