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office interior design. Loft concept 3d rendering

把包租公生意做到全球新創第8的獨角獸——WeWork

成軍8年的WeWork,在全球有242間共享辦公室。過去,他們以出租空間為主要商業模式,但從2018年開始,他們要透過WeWork Labs幫助創業家找錢、找生意。

如果說,當個「超級英雄」也是一種創業,那麼漫威(Marvel)世界裡頭活在紐約城市的蜘蛛人和美國隊長,應該也會希望能認識更多各地的狠角色。雖然,現實終究不如幻想美好,不過如今的新創公司和創辦人們,要比漫畫主角來得幸運,有機會在WeWork這間全球規模最大的共享空間裡,遇見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從商業模式來看,從紐約起家的WeWork像是「包租公」,先購置房產後,再出租空間;從一個座位、一張桌子到一整間辦公室,都能任君挑選。但這也讓他們遭受外界批評,並不是間具有創新價值的公司。
然而,這間在CB insights網站排名全球第8大的新創獨角獸,能衝出市值200億美元(約新台幣5995億元)成績,自然有其特別之處。
《數位時代》前進WeWork紐約總部,專訪「創業顧問實驗室」(WeWork Labs)全球負責人洛伊.亞德勒(Roee Adler),了解這間共享空間公司,如何看待各地新創環境,並且幫助旗下的會員創業家們成長。

WeWork Labs全球負責人洛伊.亞德勒(Roee Adler)。圖片來源:wework

 

想接近媒體、消費者,紐約有優勢

「舊金山的新創公司,多半為了消費者『參與』(engagement)而努力,人們只要願意使用,團隊就認為這是好現象;紐約就不一樣,大家為了『做生意』(get to the business)奮戰,積極找尋獲利機會。如果總是不行,就代表商業模式需要更換。」
穿著T-shirt和牛仔褲受訪,一邊輕鬆翹著腳回答問題,亞德勒散發出來的感覺,和WeWork企業價值觀一致:希望幫助人、了解人。因為擔心影響到共享空間內的會員,他們希望這次採訪不要有攝影師同行。但只要談起對創業的觀察,就知無不言。
「以色列的創業家更不一樣,是為了『認同』(awareness)而戰。因為市場小、人口少,逼得創業者更努力爭取國際見光度、爭取大市場機會。」他笑著問我:「台灣的創業家們有共同點嗎?」
亞德勒回憶自己的背景,從11歲開始就愛寫程式,一路在以色列從工程師變成創業家,前後共成立了5間新創公司。其中3間不僅成功被購併,甚至讓他贏得2010年Techcrunch disrupt大獎,有光耀門楣的感受。不過,另外兩間就是慘敗收場。其中,以「科技吉他」為主題的公司,雖然募了很多資金,卻悽慘落幕。
他說,自己對台灣市場並不夠了解,只能給出一些心得,就是「創業永遠面臨選擇,不要急躁,要仔細思考。」他認為台灣新創要先思考自己的主題能不能在本土市場存活,再來研究要不要到美國發展,如果想要接近媒體、消費者,紐約有較大優勢,可是如果需要技術、資金,到灣區反而是利多。

當你確定能做到,代表目標不夠大

「如果你確定自己一定能做到某件事,就代表目標訂得還不夠。(If you are sure you can do it, you are not aiming high enough)」亞德勒認為,這句以色列新創圈名言,最適合給每一個有夢想的人參考,因為創業路上,永遠沒有對錯。
正因如此,5年前和太太一起搬至美國生活後,他心中仍有創業夢。只是自己得關在家裡,經常覺得無趣。在朋友介紹下,他認識了WeWork共同創辦人亞當.紐曼(Adam Neumann),被邀請加入團隊擔任顧問,之後更成為產品長(Chief Product Officer)和數位部門主管,帶領超過200人團隊。

「我們就像是麥肯錫公司,但服務的對象不是大客戶,而是一群想創業、有夢想的人。」
圖片來源:wework

 

最好有一個龐大生態系做後盾

這段過程中,他經常和WeWork全球會員聯繫,發現除了硬體空間外,公司還可以將服務做得更好,因此和高層討論,重新升級2011年就成立的WeWork Labs。
「我們就像是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公司,但服務的對象不是大客戶,而是一群想創業、有夢想的人。」他說,WeWork Labs雖然是優先幫助初早期的新創團隊,但和一般加速器最大的不同是:有龐大的生態系支援。
同樣有企業導師、投資人介紹、提供財務和法律建議,WeWork Labs還多了21萬個會員當「試紙」。無論推銷產品、找合作夥伴、供應商,都可以在全球242個據點自由進行,「假設一間南韓的新創公司想在洛杉磯做生意,他們僅需要提供食物和茶水,就可以在超過10棟大樓提案,某些地方甚至有超過3千人。」
雖然,這項服務需要每月付費,平均行情超過1萬元,不過因為生態系潛力無窮,類似Y Combinator校友群的影響力,而且也會和各地加速器、孵化器成為共同夥伴,讓他們得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前進6個國家設據點。
亞德勒表示,他們在每個國家都雇用了有創業相關經驗的本地人當區域經理,同時積極和本土資源合作,例如在巴西和最大銀行合作,提供借貸優惠。
「我們希望能像汙水管(clogged pipe)一樣,排除創業過程的各種問題,讓優秀創辦人可以有機會浮上水面。」他認為,要成為好的新創生態系,一定是具備了各種因素,硬體空間能提供的資源有限,但除了政府的政策之外,很多事情是能夠被解決的。
亞德勒用「給工具」來形容WeWork Labs的服務,希望讓創業家有機會到全球市場釣魚,而在WeWork看來,這片藍海,還在成長當中。

圖片來源:wework

WeWork總部本身也是一棟共享空間,還設有瑜伽區、圖書室、咖啡吧。
圖片來源:wework

 

WeWork小檔案

創辦人︱Adam Neumann、Miguel Mckelvey
成立時間︱2010年
團隊人數︱5千人
關鍵數字︱前進全球21國、71座城市,擁有21萬會員
特殊成就︱• 全球第8大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200億美元(約新台幣5,995億元);募資金額高達76億美元(約新台幣2,278億元)

 

WeWork提供4服務,幫新創找人、找資源

一般加速器常以「優先投資」或「取得股權」方式作為協助條件,而WeWork Labs則是效法顧問公司收費。

1. 連結內部生態系

WeWork在全球擁有超過21萬會員。新創團隊若有需要,WeWork能作為溝通橋樑,洽談合作對象與客戶。

2. 串連加速器、孵化器

主動幫新創團隊尋找更適合的資源、教育資源,例如和程式學習組織Flatrion School協做,引入技術指導。

3. 找人脈

讓創業家幫創業家,負責指導新創的社群經理都會是在地國籍(community manager),且都曾有創業經驗。

4. 找金援

透過WeWork既有的校友網絡,主動幫團隊尋找投資人,並提供財務建議。

 

同場加映:【小學堂】先別管安麗了,你聽過「獨角獸」嗎

文章授權自《數位時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