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拖拉大王變身成自主超人

我們已經理解,想讓孩子培養自主性,家長的支持態度十分重要。接下來,我們要探討「依附」作為自主性的基礎,並說明嬰幼兒先天具備與外界溝通及探索世界的能力。然後我們會提出具體的作法,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日常活動、物品以及具備時間觀念。

◆依附:自主性及自尊的根基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理論,嬰兒是一種「關係型生物」,天生具備呼喚「依附對象」(最主要照顧者)的內建行為,並強化與後者的關係,因為這攸關他的生存(例如進食)。事實上,依附行為是嬰兒的安全感基礎,使其接下來得以「脫離」、去探索世界。嬰兒越是感到安全,越對自己有良好的自尊,也能對他人懷抱信心,並具備探索世界的勇氣──這些都讓他能發展自我、成為自主的人,行為和情感層面皆然。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感型」依附模式,而此外還有迴避型、焦慮矛盾型、混亂型等依附模式。

◆與生俱來的逐步自主能力

許多研究顯示,從出生開始,小小孩就擁有引領自己逐步自主的超能力。此連續階段在孩子身上都相同,只是有各自的步調。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一位以教學法聞名的醫生,她於羅馬為弱勢社區的孩子成立兒童之家,在那裡觀察孩子,並建構她的教育方法。她注意到每個孩子都具備獲取知識的先天能力,我們只需提供安全的環境、適合孩子年齡的創意材料,就能讓他成為自身學習的主要驅動者。瑪麗亞.蒙特梭利提到,零到六歲是「敏感期」,這段時間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地吸收與其發展有關的資訊。

★敏感期的各個階段

  • 語言敏感期(約2個月到6歲):在這段期間,孩子會吸收周遭的各種語言。
  • 動作敏感期(約18個月到4歲):在這段期間,孩子會增進身體平衡並發展小肌肉。
  • 秩序敏感期(約0到6歲,巔峰期是一歲半到兩歲左右):在這段期間,孩子會自我定位,並為世界建構一個形象,常會花時間將物品排序、分類。
  • 感官探索敏感期(約1歲半到5歲):在這段期間,孩子會透過觸摸、傾聽、觀看、嗅聞、品嘗去認識世界,也學習並發展自身的五感。
  • 社會化敏感期(約2、3歲到6歲):在這段期間,孩子會觀察並複製周遭人們的行為,以便融入環境並歸屬其中。
  • 小物件敏感期(約1歲到3歲):在這段期間,孩子對抓握和觀察細小事物(如小石子、昆蟲、碎屑)的興趣增加,這能幫助他認識周遭世界並使感官更趨敏銳。

你可以看到,小小孩天生就具備能力,能以自己的步調往自主邁進。對於探索世界的渴望,會激發孩子對環境的興趣,讓他透過語言和肌肉運動機能,進一步發現、理解世界。

◆語言能力的發展

◇出生開始

嬰兒會對聲響做出反應,也會認出胎兒時期聽見的父母聲音,並用動作(定睛注視、改變姿勢、兩個月左右開始微笑)及發聲(叫、嘴巴出聲)做出回應。

父母重要的是和嬰兒產生安全感的接觸(輕撫、搖晃、懷抱、撓癢癢、使用輕柔的聲音),並用話語向他描述身邊發生的事(動作、情緒等)。

◇3個月起

寶寶開始發出漸趨複雜的聲音(「啊啊啊」、「哎」、「叭叭叭」),也就是所謂的牙牙學語。他們對周遭有越來越多的反應,亦會大笑出聲。

在這個階段,寶寶喜歡有聲音和發光的玩具,喜歡我們唱歌或用嘴巴發出各種聲音,並為他指出周遭物品的名字。

7到10個月

寶寶開始發出越來越多變的音節。他們用叫聲吸引注意,模仿成人抑揚頓挫的音調,並發展與成人對話的能力。

父母可以歌唱並模仿童謠的動作,稱讚寶寶(用動作和話語對他說:「你好棒!」)、玩遮臉躲貓貓遊戲,告訴他身邊人和物的名稱,還有大人正在做什麼動作。可以給他看有聲書、圖畫書、觸摸書等。

12個月左右

寶寶開始發出簡單的字,如「媽媽」、「爸爸」、「睡覺」、「喂」、「要」、「不要」。他們的話變多,會假裝打電話、模仿通話的樣子;理解的字越來越多,並且會觀察大人的反應;也會用動作表達,尤其是用手去指。

想要多刺激寶寶的語言能力,你可以和他一起看書、說故事給他聽、聽簡單的童謠(例如「頭兒,肩膀,膝,腳趾」)、唱歌、跳舞,帶他在屋裡走動並告訴他碰到的物品名稱(「這是椅子,這是床。」),或是模仿動物或東西的聲音。

16至20個月之間

孩子開始使用更多的字(介於6到20個之間),並漸漸開始將字連起來(像「娃娃睡覺」)。他們會藉由複述成人的話增加字彙量,這也是他們發現「不要」的時期(比「要」更常講!)。

我們可以向孩子解釋越來越多事情,像是問他在做什麼或看到什麼,給他簡單的指令,向他解釋書裡的圖,以及環境中的物品與慣常會做的活動是什麼,或是當你與他在戶外玩耍時,教他身體的部位名稱、各種情緒的名稱。你也可以將他的用字,組裝成正確的句子給他聽。

Pubu電子書 讀家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