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投資標的,歷年財報還是成長預測更值得參考?比較 2 種投資觀

這些年來,接觸不少國內外投資者,訝異的是,面對同樣一個投資標的,關注的重點南轅北轍。以財務數據為例,企業提供的,不外乎會計師審計報告、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書、營業稅申報書、公司自結報表等等歷史數據。通常,國內投資者比較看重歷史數據,對於積極成長的財務預測,多持保留的態度。

國外投資者反倒是比較看重成長預測,先將數據抽絲剝繭並區分收入類型,蒐集各個收入類型在市場、或對比同業,成長或衰退的情況,也耗費很多的精力在深入研究企業的策略,更甚至於要求將策略落入專案,量化專案的收入、成本、費用、損益、現金流出入,據以佐證預測成長的可實現性,彙整後決定是否注資。

財務報表:國內關注淨值與 EPS,國外看重「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以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為例,通常,國內投資者比較看重資產負債表的淨值,即資產扣除負債,一般稱 NAV(net asset value),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帳面上的價值,這價值是不考慮有形資產(如辦公大樓等房地產)增值及無形資產(如品牌形象)的價值,國內投資者也比較看重損益表的稅後獲利及每股盈餘,即稅後獲利除以在外發行股數,一般稱 EPS(earnings per share)。

反觀國外投資者,比較看重「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也就是損益表裡排除利息收支、所得稅、折舊、攤提的獲利,一般通稱 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這個調整後的獲利,排除了和營業比較沒有直接關係的利息及所得稅,也排除了沒有現金流出的折舊及攤提(註: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於購買時,現金流出,而該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提列折舊/攤提的時點,是沒有現金流出的),所以,這 EBITDA 比較接近營業的現金流入數。

企業估值:國內看重獲利,國外重視研發投入

以企業估值為例,國內投資者比較接受用獲利乘以倍數的本益比(PE ratio,price-to-earnings ratio)。換句話說,虧損的新創企業,就比較難被接受了。但是國外投資者,可以接受用收入乘以倍數,也就是市值營收比(PS ration,price-to-sales ratio)來試算估值。更甚至於,可以用其他非財務數字,如客戶數及會員數,乘以一個金額來估值,我只能說,國外投資者看待一個虧損企業,不太會糾結在虧損金額,反而看重的是損益以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的表現。

企業的營業費用,不外乎區分銷售、管理、研發等3大塊,而針對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方式,一是費用化,即發生的時候,直接列費用,扣減獲利;或是資本化,即發生的時候,直接列資產,不影響獲利,後續按年攤提,逐年扣減獲利。因為會計原則對於研發費用資本化的要求非常嚴苛,只有強而有力的證據確認在發展階段,才能資本化。我只能說,國內投資者對於研發成功與否,多有質疑,而國外投資者非常看重企業投入研發費用的金額及成長趨勢,也非常看重企業可以資本化的研發費用及相關研發成果。
台灣虧損企業,生存不易,台灣獨角獸,更是少得可憐,想起特斯拉(Tesla)累計虧損曾經接近新台幣2000 億元。我常反思,如果它是台灣原生企業,照著我們在地投資者的思維,它是否能活到轉虧為盈?能否有命開啟電動車革命?幸好它不是生在台灣。

 圖/經理人

>>本文經<經理人>同意轉載

穩健的投資標的幫助資金持續成長,

開始成功投資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