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y credit cards or debit cards on wooden,master card

臉書幣、蘋果卡,都少不了這張塑膠卡助陣 數位支付當道 萬事達憑什麼股價衝新高?

「早知道我該買萬事達股票。」股神巴菲特說。股價10年漲15倍,它的成長源自系統規模經濟

每小時淨賺新台幣二千九百萬元,這是信用卡雙雄之一萬事達(MasterCard)最新戰績。數位支付當道,這家發行塑膠卡的公司淨利與股價卻屢創新高,這正是它貫徹「要想富,先修路」的結果。
萬事達是國際信用卡發行公司之一。一九四○年代晚期,美國某些金融機構給顧客一些特別發行的紙卡,可在特定商店消費以替代現金。後來這些金融機構與商家,到一九六六年逐漸整合成「跨銀行卡片組織」(ICA),就是萬事達的前身。
逾半世紀至今,萬事達已成長為龐然大物。今年第二季,萬事達淨利逾二十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超過三○%、連續六季淨利成長率超過二○%,今年以來股價上漲逾四成,是大盤標普五百近二.九倍。

要想富,先修路
大漲依靠「系統規模經濟」

萬事達大漲的主因,在於它在傳統支付有「系統的規模經濟」。傳統支付有消費者、廠商、銀行三者,據《霸榮》(Barron’s)數據,像萬事達這類信用卡公司,大約收取每筆交易金額的○.一五%,廠商收九八%,剩下約一.五%歸發卡銀行。
在這個系統下,廠商被抽的佣金少,轉用其他支付的誘因低;銀行也能分一杯羹;消費者刷卡可換機票或免費停車。每個角色都得到好處,系統不斷自我強化,這就是經濟學家說的「系統的規模經濟」。
這和目前人們使用的QWERTY鍵盤類似(編按:如今鍵盤最上一排英文字母從左到右,依序是QWERTY,以此命名)。這種鍵盤在十九世紀出現時,故意將各種字母位置排列得極不順手,使人打字變慢,以免打字機卡住。
如今二十一世紀,人們早已擺脫傳統打字機束縛,然而QWERTY鍵盤至今仍是主流配備。後來的電腦各式軟硬體,全都以它為基礎建立起來。
一旦某產品成為主流,各種附帶產品隨之開發,就如滾雪球越滾越大。就如一條路鋪好後,貨、客運及周邊商家陸續出現,這條路也越多人走。這就是俗諺「要想富,先修路」,亦是經濟學家說的「路徑依賴」或「系統的規模經濟」。
支付領域也是一樣。以蘋果的Apple Pay為例,它並非只和萬事達一家作戰,而是和其背後的廠商、消費者、銀行合體對抗。正如電子支付公司PayPal財務長雷尼(John Rainey)說,即使消費者喜歡一款很酷的支付軟體,「如果廠商不肯用,它就毫無價值。」
在「系統的規模經濟」前,科技公司也要低頭。八月上旬,蘋果宣布推出自家信用卡,發卡銀行是高盛,並支援萬事達卡的全球支付系統。今年六月臉書公布自家貨幣「Libra」,合作者之一也是萬事達。這些高科技公司要搞金融,仍須和萬事達合作,原因正是它們無法與其背後的系統競爭。
這也是為何即使數位支付當道,信用卡使用比率仍蒸蒸日上。二○一○年,全球使用信用卡購物的消費者占比二八%。二○一八年,這個數字增加到四三%。
但也因為萬事達在傳統支付的優勢太強,對手只好另起爐灶。美國聯準會八月初宣布,將自建一套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亞馬遜(Amazon)及沃爾瑪(Walmart)都表示支持。這將和目前美國各大銀行成立的結算中心(Clearing House)直接競爭,而此中心用的正是萬事達的技術。

數位支付危機變商機
積極購併、開發虛擬錢包

這也是萬事達積極布局數位支付的原因。八月初它花逾二十八億歐元,購併即時支付公司Nets,創萬事達史上最高購併金額紀錄。日前它還在官網公布,要招募數位錢包工程師,這是萬事達要開發加密錢包的訊號,並將與臉書的加密錢包「Calibra」直接競爭。萬事達產品長米巴(Michael Miebach)就說,「我們不能只提供信用卡。」
萬事達布局加密貨幣,主要是因應人們從信用卡轉往數位支付的風險,但危機也是商機。逾半世紀以來,信用卡等傳統支付經過無數競爭淘汰,已將此系統的成本打磨到最低。加密貨幣若要普及,利用傳統支付的低成本,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就如當今各種新式電腦軟硬體,是在兩世紀前的QWERTY鍵盤上建立起來的一樣,這就是萬事達的機會。
「要想富,先修路」,萬事達過去在傳統支付修路,對手想進來玩,非得用它鋪的路不可。但先跑未必先贏,如今鋪路的也不只萬事達一家。誰能把路鋪得「俗擱大碗」、獲得最多玩家支援,打造出「系統的規模經濟」,才是最後贏家。這正是萬事達未來的挑戰。
“本文係經《商業周刊》授權使用。
出處:《商業周刊》第1657期/臉書幣、蘋果卡,都少不了這張塑膠卡助陣 數位支付當道 萬事達憑什麼股價衝新高?/楊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