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奇蹟商店—服務業「變種」競賽,差距飆大!

momo市值大贏PChome近13倍,下半年瞄準全聯;新光三越2萬櫃姐隔空營業;君品線上婚禮極盡客製化。他們怎麼創造奇蹟?台灣又該如何掌握疫後商機?

鄧凱元、王一芝

momo市值大贏PChome近13倍,下半年瞄準全聯;嘉義林聰明魚頭接班人踏入直播間,少了內用、業績不墜;新光三越2萬櫃姐隔空營業;君品線上婚禮極盡客製化;花蓮慈濟5G看診,讓偏鄉民眾省去舟車勞頓。他們怎麼創造奇蹟?台灣又該如何掌握疫後商機?

無法出門,生鮮電商成為疫情中最受歡迎的服務。亞馬遜就推出快遞生鮮食品到消費者後車廂或車庫的創新服務。(Getty Images)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達爾文演化論的核心思想。百年大疫,企業猛爆成長與衰退的速度,跟病毒蔓延一樣迅雷不及掩耳。適者生存與不適者淘汰,殘酷地令人不忍。但這世紀大疫還看不到盡頭,各國政府在防疫、經濟、正常生活中反覆決策。今年七月,英國成為地表第一個全面解封,不用戴口罩、夜店與電影院完全解禁,想回到二○一九年正常生活的國家。「看了很令人擔心啊!」衛福部長陳時中,十九日回答記者提問時道。二十二日,原本宣布全面解禁、恢復正常生活的新加坡,再度宣布拉高防疫等級。但確定的是,「許多疫情期間的商業模式與消費者行為改變,回不去了,」麥肯錫五月最新報告《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員工、企業的下一步》直言

消費行為改變,企業演化新能力 三大行業回不去,尤其生鮮電商

麥肯錫橫跨中、美、法、英、德國、西班牙、印度、日本八個國家的研究指出,疫後,生鮮電商、遠距醫療的消費習慣,幾乎會跟疫情期間相同。因為窩在家裡而興起的居家裝修、戀家投資會減少,但仍處於高點。

而疫情期間中斷的娛樂、遠距教學,疫後會回到實體。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去年,八國電子商務佔整體零售比例是之前五年平均的二到五倍。

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因為疫情開始線上購物。這群最有消費力的人表示,疫後也會繼續線上購物。因應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企業必須演化新的能力。「演化必須同時保守又革新,」瑞士蘇黎世大學演化生物學與環境研究所教授華格納(Andreas Wagner)《生命如何創新》在一書中指出。

兩世紀前,達爾文雖然提出物競天擇,但他坦言,「迄今為止,我們完全不了解特定變異的起因。」

綜合兩個世紀學者的努力,華格納提出的最新理論是,生物的突變往往會發生在蛋白質細胞、代謝、控制系統等分子上。而最有利生物探索各種突變的環境,就是一個穩定的基因系統。就像家底不錯的人比較有空間,可以面對環境變化,探索新的解方。

因應不斷變動的環境,複雜而穩定的基因系統,其實有助於創新。所以,看似矛盾的保守與革新,是物種演化兩個並存的要素。

中國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中)成為疫情中的超級銷售員,透過直播,她一晚創造約52億台幣的營業額。(取自格力直播影片)

新物種1:入侵生活的生鮮電商 亞馬遜、momo領先幅度拉大

演化,必須在自己既有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機會,變身新物種。

過去一年,全球電商最被關注的「未滿足需求」,就是生鮮電商。

去年四月,當疫情席捲美國,亞馬遜推出生鮮外送,十一月更在美國五座大城市推出零接觸生鮮外送服務。消費者只要在車庫門上裝設感測器,設定自動開啟功能,送貨員到達時就可以透過app開啟大門。

而送貨過程,也會透過事先安裝的攝影機全程記錄,全程零接觸。這些服務因為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而成為今年亞馬遜重點佈局的項目,四月已經擴展到全美五千個城市。

因為抓準了新的消費趨勢,並且快速回應,亞馬遜在今年上半年的消費調查中,成為美國消費者心目中首選的生鮮電商第一品牌。

這也讓投資人大為驚豔。六月,摩根大通出具報告,讚揚亞馬遜的攻城掠地。摩根大通分析師大膽預測,二○二二年亞馬遜就會超越沃爾瑪,成為美國零售霸主。

在台灣,電商龍頭momo也在本土疫情最嚴峻的兩個月內,繳出超過八十億的月營收,市值比年初翻了二.五倍。七月初更一度與第二大的PChome市值差距超過二十倍,創歷史新高。momo能在疫情期間,拉大領先差距的原因,主要就是早在PChome忙著與蝦皮大打運費補助戰時,就開始向亞馬遜學習,把物流轉型成主倉加衛星倉的hybrid(混種)模式,在疫情期間物流塞車時收到成效。

而衛星倉也將成為momo年底正式投入生鮮冷藏配送的重要基礎建設。今年初,momo已推出五小時生鮮到貨,總經理谷元宏直言,目前已能做到兩至三小時到貨,年底將挑戰難度最高的冷藏奶蛋生鮮。電商龍頭與超市一哥全聯年底狹路相逢,意味著,線上與線下零售業界線更加模糊。

新物種2:方便、安全的實體店 留住客人,電商不是唯一解

打通線上線下任督二脈,還有實體店。台灣連鎖百貨龍頭新光三越去年初只花十一天,就催生了一套結合線上交易和線下主顧客經營的「熟客系統」,被百貨同業認定是最有效解決客人不來的困境。透過熟客系統,櫃姐把原本長久經營的主顧客導上線,經由行動支付skmpay串接,客人結起帳來輕鬆方便,還不用掏信用卡,等於是科技和人性的巧妙結合,也能與電商做出區隔。

調整商業模式、營造有「安全感」的實體店面,正是這一波實體店演化的方向。

在新冠肺炎的第一災區武漢,疫情期間興起的「社區團購」,如野火般在全中國蔓延,從原本的生鮮代購,逐漸團購起美妝保養品、3C、清潔用品等民生消費品。由各社區代表所組成的「團長」大軍,透過微信吆喝左鄰右舍一起團購。

而社區團購的核心關鍵「團主」,也從社區的個體戶,慢慢地被小型的超商或雜貨店取代。愈來愈多小雜貨店加入社區團購的浪潮,彌補實體銷售下滑的困境。

中國消費者的新習慣是,在回家路上,順道前往小商店,把前一晚在微信群裡訂購的商品帶回家。

由於社區團購的下單與回頭率高,忠誠度也高,同時解決了電商最後一哩路的配送難題。

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等關鍵要角,都在去年下半年,大舉進軍社區團購市場。

在美國,過去,沃爾瑪的消費者是透過店內高四公尺、如販賣機般的巨型機器,領取線上購物的產品。

但疫情中,消費者不希望進到店內,因此沃爾瑪把提貨點改到戶外停車場。消費者在線上訂完產品後,只要在指定的時間,把車開到商場外的停車場,店內的員工就會把貨品直接放置到汽車的後車廂。沃爾瑪透過這樣的服務,活化了實體店面,也成為疫情中與亞馬遜抗衡的關鍵。《經濟學人》分析,沃爾瑪的策略,是強化實體與線上通路的混合策略,而不是把資源都壓在電商上。

新物種3:線上帶貨的直播主 不只導購商品,更拉抬實體店家

當所有人都被迫在網上購物,怎麼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也讓直播主成為疫後生態的新物種。

有三萬家門市的中國格力電器,在疫情初期受到重創,董事長董明珠立刻開始了巡迴全國八個城市的十三場線上直播。

在桂林場的直播上,她與在地大廚在搭建好的廚房直播間裡,共同料理在地菜餚。料理的過程,不只置入抽油煙機,也介紹冰箱、空氣清淨機、果汁機等產品。

四個多小時的直播,創下近十二億人民幣(約五十二億台幣)的銷售金額。

但格力想的,不是單純做線上導購,而是把直播當成導流媒介,引導客戶前往實體店家,體驗直播中所介紹的產品。

「格力有三萬家店,背後有百萬員工的生計,我就想做一件事,讓格力專賣店真正融入到網路時代,把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讓消費者零距離享受體驗,」董明珠對媒體表示。

前台灣麥當勞總裁、客意直火比薩共同創辦人李明元觀察,疫情期間宅在家百無聊賴,直播具備表演性、戲劇張力,能夠吸引消費者目光下單購物,這是中國零售業目前最火紅的行銷方式。

從嘉義土裡長出來、被國際媒體列為台灣美食代表的林ㄊ聰明沙鍋魚頭,第三代執行長林佳慧疫情期間和好友自創女流會社線上平台,協助直播促銷嘉義店家商品。她形容,直播就像製作現場帶狀電視節目,「在舞台上唱歌又跳舞,還要不斷看觀眾的私訊,想辦法和他們互動,」她曾經表演一口吞魚丸,就是希望透過情境,讓觀眾買單。

新物種4:遠距醫療元年來了 疫情、5G催化,翻轉偏鄉就醫模式

印度疫情大爆發,許多人選擇透過遠距醫療,解決各種健康上的疑難雜症。例如印度數位醫療平台Practo,去年下半年使用量爆增10倍。(Getty Images)

遠距醫療也是公認商業模式產生質變的行業。騰訊與Google都投資的印度數位醫療平台Practo,估值已達九億美元,被看好很快就能跨入獨角獸的門檻。這個數位醫療平台,提供線上醫療諮詢、醫師預約與媒合、藥物配送等服務。在疫情肆虐、實體醫療量能不足與外出風險提高的情況下,Practo去年下半年,使用人次成長十倍。

目前有超過二.五萬位醫師透過這個平台,每月平均為兩千萬人看診,註冊人數達一.七五億人。「原本計劃三到四年才可能完成的事,過去十個月都發生了,」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阿比納夫接受印度版《Forbes》採訪時說。

在台灣,花蓮慈濟趁著疫情期間,與花蓮、台東兩縣衛生所及遠傳電信5G網路合作,讓更多花東病患少了舟車勞頓回診之苦。許多醫界人士評估,相較於醫療相對普及的西岸,遠距醫療極有可能在東岸生根。

「傳染病、戰爭、大蕭條,這些衝擊帶來痛苦,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人類史上最具生產力的時期,」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蓋洛威(Scott Galloway),在新書《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開宗明義寫到。你,會是創造奇蹟的大贏家嗎?

資料來源:麥肯錫

 

.相關連結:《生命如何創新

▍本文節錄自天下雜誌 【第728期】疫後奇蹟商店。由Pubu電子書城授權轉載。

第一銀行「電商收款通」整合多項收款工具,

可有效節省商店串接複雜度與時間成本,

同時享有單一、便利的帳務核銷服務。

https://www.firstbank.com.tw/sites/fcb/IntegratedPayment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