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re Dame de Paris Cathedral.Paris. France

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標誌,巴黎聖母院的 5 個小故事

法國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這個巴黎最重要的象徵之一,聚集了歷史、宗教、文化意義於一身。而巴黎聖母院在建成之後,856年歷史以來其實並非首次遭遇災難……

在巴黎聖母院之前

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片中,傑西與席琳兩人邊走邊聊,坐在塞納河遊河的船頭上。席琳聊起曾經佔領巴黎的德軍原本想炸掉聖母母院,但留下來的士兵因為覺得聖母院太美了,遲遲無法按下按鈕引爆。她說:「這是個好棒的故事。但你還是得這麼想,聖母院總有一天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而在它之前同樣的地點也曾有過別的教堂存在過。」

巴黎聖母院西面遠景圖片來源/GuidoR, CC BY-SA 3.0

事實上,在聖母院之前,一模一樣的位置確實曾經存在另一棟教堂。聖母院興建於 1163 年,前身為一座羅馬異教徒教堂,當時巴黎主教敘利的莫里斯(Maurice de Sully)命令拆毀舊教堂,留下地基,放下聖母院的奠基石,開始了施工歷史 180 多年的聖母院工程。巴黎聖母院完工於 1345 年。

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標誌,經典哥德式教堂

典型的哥德式教堂,代表著歐洲建築史上的劃時代標誌,結構嚴謹,雄偉莊嚴。外觀的眾多雕像、浮雕、、飛扶璧、吐火獸廊、鐘樓等為特色之一。
巴黎聖母院的特色還有經典的三座門:中間為末日審判門,又稱耶穌門,浮雕描繪最後審判的情境,右邊為聖母門,又稱瑪莉亞門,浮雕勾勒聖母的神聖形象,左邊為聖安娜門。

飛扶壁Jean Lemoine from Béthisy-Saint-Martin, France, CC

巴黎聖母院三座門,馬利亞門、末日審判門和聖安妮門圖片來源/Benh LIEU SONG, CC BY-SA 3.0

末日審判門上的浮雕Philippe Alès, CC BY-SA 3.0

獻給聖母瑪莉亞的玫瑰花窗

巴黎聖母院法文全名為「Cathe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其中,Notre Dame 意思為「我們的女士」,代表聖母瑪莉亞。聖母院知名的玫瑰花窗,在天主教思維中,就是奉獻給聖母瑪莉亞的設計。內部呈現放射狀的大圓形窗,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因為玫瑰花型而得名「玫瑰花窗」。巴黎聖母院內總共有 3 面玫瑰花窗,分別位於教堂的西側、北側、南側。(失火事件後謠傳的玫瑰花窗付之一炬,據美國有線電視網CNN旗下的BFM電視台報導,巴黎大主教表示三面窗都保留下來了。)

巴黎聖母院兩側的玫瑰窗(The north rose window of the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an example of Rayonnant architecture, and the row of figures in stained glass below.)圖片來源/Julie Anne Workman, CC BY-SA 3.0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遭破壞

建成之後,巴黎聖母院也曾遭受掠劫。在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期間,由於啟蒙思潮以及部分人們對於天主教堂的憎恨,破壞了許多宗教人物雕像。

巴黎聖母院夜間一景
圖片來源/Baptiste ROUSSEL, CC BY-SA 3.0

《鐘樓怪人》喚起聖母院回憶

1831 年法國文豪雨果出版著名小說《鐘樓怪人》,以殘破的巴黎聖母院為背景,描繪天生駝背、相貌醜陋,於聖母院擔任敲鐘人的卡西莫多,愛上吉普賽舞者愛斯梅拉達的故事。雨果在小說裡描述了聖母院的美麗,重新喚醒了法國人對聖母院的重視,並對當時正在傾頹中的聖母院展開大修復工程。
巴黎聖母院於1844到1864年間經歷過一次徹底的整修,該修復工程由建築師Jean-Baptiste-Antoine Lassus、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主持,當時還做了一些建築細節的修改,包含重修了間頂和飛扶壁;2017年時也有討論需要再次大修。
文章授權自《ShoppingDesign》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