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專題獅 職場生存獅 拒絕不會阻止我們冒險,對拒絕的恐懼才會。 拒絕是人生中很正常的一部份。不是每個人都會答應我們的任何要求,冒著拒絕風險時感到緊張也是很正常的。 By 小粉獅 / 2023-03-05 不要害怕你的恐懼。恐懼的目的不是嚇你,而是要讓你知道某些事物的價值。──作家 喬伊貝兒(C. Joybell C.) 高中時代,我邀請一個不太熟的女孩參加返校活動。她拒絕了。開口邀請其實有違我的本性,因為我對拒絕很敏感(或至少我這麼覺得)。我從來不願意冒這個風險,除非很肯定對方會答應。少數經歷過的拒絕,都讓我痛徹心扉,而我可不想再承受一次。但我的生活太過乏味。我不需要面對拒絕的痛,但也沒有任何斬獲。沒有痛苦,也沒有收穫。就是這麼平淡的人生。這或許是驅使我冒險的理由。一方面,我害怕她會嘲笑我竟敢開口邀約;但另一方面,我必須試試看。我很確定她不會答應,但假如我不問,就是在擅自幫她做決定。我不認為她有男朋友,也從沒想過她可能已經有對象了(雖然舞會就在隔天)。我知道她參加學校的啦啦隊,卻沒料到她參加了返校舞會皇后的選拔。她有機會雀屏中選。假如我事先知道,大概就會說服自己放棄了。我鼓起勇氣撥了電話。我不記得自己說了什麼,但多半是很尷尬難堪的邀約。但我清楚記得自己等待她的答覆,準備好面對不可避免的拒絕。她拒絕了。但她的說法如此優雅委婉,絲毫沒有讓我心痛。她說已經和家人約好,美式足球比賽後要一起出門,並深深感謝我邀請她。這或許只是藉口,但她向來真誠,所以我當時認為她說的是實話。拒絕並非總是如此。拒絕通常很痛苦,而且會持續很久—甚至持續一輩子。因為害怕被拒絕,我們選擇不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為不想再承受痛苦,我們可能無法向前邁出一步。這是我們成為討好者的理由之一。對於拒絕,我們甚至連想都不願意去想,所以設法確保沒有任何被拒絕的機會。這可能有兩種做法:我們從不開口要求(對方就無從拒絕)。面對別人的要求,我們總是答應(他們就不會失望)。 做一張拒絕集點卡 一般來說,拒絕並不會阻止我們冒險,對拒絕的恐懼才會。阻礙我們的不是現實,而是可能性。一切都存在於我們大腦中。我們用特定的方式看待自己,並假定其他人也有相同的感受。即便沒有任何事實基礎,我們都成了業餘的讀心術師。拒絕是人生中很正常的一部份。不是每個人都會答應我們的任何要求,冒著拒絕風險時感到緊張也是很正常的。在找到工作前,我們可能會被拒絕好幾次;在談成交易前,我們可能得打好幾通失敗的推銷電話;我們可能會發表一些其他人不同意的看法。健康的人終將學會面對拒絕的失望。對於討好者來說,拒絕卻會對自我價值帶來沉痛的打擊。當其他人成為我們的真實之鏡,我們就會處處受到對方看法的擺佈。我們的努力被否定,要求被拒絕的時候,對方不只是說了不,我們聽到的是對於自我人格的批判。假如我們能學會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拒絕,就能學會接受隨之而來的失望,並繼續前進。拒絕不再令我們原地踏步,而成了成長與成熟的一部份。幾年以前,我讀到一篇文章,講述一名男子如何希望成為暢銷作家,並為熱門的雜誌寫專欄。這是在網路和電子郵件之前的事,所以得靠一般的郵件來投稿有趣的提案。你的信件內也會包含貼了郵票的回郵信封,編輯才能給你以下兩種回覆的其中之一:「刊登通知」,說明他們接受了你的投稿;或是「拒絕箋」,通常是制式化的印刷物,告訴你他們不想要。這名男子相信自己並不是好作家,永遠不會獲得刊登。但他決定把投稿當成遊戲,看看自己的投稿可以收到幾張拒絕箋。每次收到拒絕箋,他就貼在狹小書房的牆壁上。他的目標是把拒絕箋當成壁紙,貼滿整個房間。他把第一個提案寄給編輯。大約兩個星期後,他收到有禮貌的拒絕信,於是立刻貼到牆上。他持續投稿給不同的雜誌,也不斷被拒絕。他很開心地發現,幾個月的時間內,他的牆上已經累積了七張拒絕箋。進步的速度比他預期的更快,他充滿繼續努力的動力。然而,無法想像的事發生了:一位編輯接受了他的投稿。這對他的壁紙計畫是一大打擊,但他試著把這當成小小的波折。當然,對方寄來一張支票,有效地安撫了他的失望。他繼續投稿,繼續被拒絕。但接著,只經過六次拒絕,他的投稿又被接受了。你大概能猜出接下來會怎麼發展了?他繼續投稿,繼續被拒絕。但於此同時,他的文筆也因為持續投稿的練習,而不斷進步。他的投稿越來越常被接受而非拒絕。他未能完成偉大的壁紙計畫,接下來的職涯一直都是全職的自由作家。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會收到拒絕箋。這不代表他失敗,而意味著他不放棄嘗試;而拒絕只是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份而已。我的生涯中也收過許多拒絕箋,即便現在也是。最初,我覺得很難接受,因為內容往往是:「謝謝您的投稿。不幸的是,稿件內容並不符合編輯部當前的需求。」包含我在內,大多數的作家都會這麼解讀:「你是個糟糕透頂的作家,應該再也不要投稿了。」信箋拒絕的是我的文章,但我卻認為是我本人被拒絕了。假如我們可以學習將拒絕看成別人的意見表達,而不對自己的人格做出任何批判呢?如此一來,拒絕就不再可怕,因為那只是其他人的觀點而已。只要我們了解到,拒絕傳達的是某人的特質或觀點,而與我們本身無關,就能在別人批判我們的作品時,依然自在地做自己。我們通常會把自己的行為和人格連結在一起(其中之一遭到拒絕,代表另一者也受到否定)。但在其他人眼中,這兩者通常是分開的。這意味著,不會再因為別人拒絕我們而感到痛苦嗎?完全不是。痛苦是人生經驗的一部份,也是完全正常的。感受到痛苦代表我們很健康。人生中充滿無法避免的拒絕,如果想要逃避,就是不健康的。 ▍本文節錄自《你可以當好人,但不要好得不像人》,麥克‧貝勒著,讀書共和國 / 一起來出版。由Pubu電子書城授權轉載。 iLEO分享趣,一起享福利推薦越多領越多! 立即了解更多 You may also like 看懂問題的底層邏輯 By 小粉獅 / 2025-04-27 目標太難,做不到?試著「把能力看成未來進行式」,激發你的無限可能 By 小粉獅 / 2025-04-20 人生不是被定義,而是由自己創造! By 小粉獅 / 2025-04-18 「建築執照」與「使用執照」是什麼?新手買房必懂的關鍵文件 By 小粉獅 / 2025-04-13 日本旅遊生病怎麼辦?看病流程、費用、保險理賠一次懂,官方建議再加1保險 By 小粉獅 / 2025-04-11 文章導覽 【人才招募】第一銀行112年儲備核心人才甄選職場上我行我素、不看人臉色,反而是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