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ial equipment at the factory in production hall

直擊台商遷徙》逃離美中貿易戰場 富士康、仁寶、瑞軒等大廠搶進北越

去年5月31日,特地選在中國蘇

去年5月31日,特地選在中國蘇州市的香格里拉酒店,他席開8桌,宴請所有瑞軒中國蘇州廠經理級以上的陸籍幹部。席上,他先乾為敬,謝謝大家16年來的共同努力,然後,感性又難捨地向大家正式宣布:「不是傳言,瑞軒是真的要去越南設廠了。」
不只瑞軒,過去一年來,只要被列在中美貿易戰課稅清單上的中國廠商,都面臨和瑞軒同樣的緊繃壓力:外有營運上的課稅時間進逼,對內不只要面對中國員工的浮躁情緒,許多公司甚至還要面對中國地方政府的各種「留人」招數。
說是留人,更多是百般刁難,查稅、各種巧立名目的檢查事項,花招盡出,要吃敬酒還是罰酒?業者吃了虧也不敢吭聲,畢竟,要從中國將資本移出,哪有那麼簡單?
瑞軒算是其中較幸運的廠商,因為台灣母公司營運資金充足,因此海外設廠可以從台灣直接轉投資,不用撤出中國資本;再者,瑞軒算是蘇州當地老牌、績優的大型台商,「即使不得不裁員,也在他(蘇州市官員)眼皮子底下進行,他看得到公司在轉型。」
「去越南!」董事長吳春發拍板確定後,課稅倒數在即,逼得瑞軒必須選擇最快、最具效率的方式。去年8月,瑞軒公告成立越南子公司,正式前進越南;12月就正式公告,宣布花1800萬美元,買下日商Y-Tec公司在海防市VSIP越南新加坡工業區的廠房。
到底有多趕?「不好意思,這裡還有點紛亂,上星期,台灣總公司主管和客戶才剛來檢驗過。」說話的蘇州樂軒科技人力資源處處長邱德彥,他掏出來的名片竟然還是中國蘇州廠的名片,職銜也還是蘇州的主管,連越南手機都來不及辦,可見時間有多緊急;然而當辦公室還在裝修,一切亂紛紛之際,越南第一條試營運的生產線已正式上線。
偌大的廠房還很空曠,空氣中還有油漆混雜著裝潢工程的味道,目前只初步招募150位員工,裝設了第一條生產線,經過一個月訓練就直接上線;許多員工的制服上還貼著「新人」的字樣,代表還在一個月試用期內,但一台台大電視已出現我們眼前,在越南這個簇新的生產線枱面上,一台台生產、裝箱、入櫃。
就這樣,邊搬家、邊裝修,也邊生產,在中美貿易戰火的延燒下,台灣科技廠的海外遷徙,就在我們眼前,活生生上演。
「我老婆至今還沒答應要跟我來越南。」邱德彥有點無奈地笑笑,一句話又把我們飄遠的思緒拉回現實;其實這是許多征戰海外的台籍幹部都會面對的難題。
5月下旬是越南河內有名的雨季,位在北越的桂武工業區辦公室卻來了一位神祕貴客,185公分的瘦長身高格外顯眼,他是富士康在越南的負責人卓憲宏,他的到訪,讓工業區行政人員立刻高規格接待。
「鴻海目前在越南共有3萬多名員工,有北寧、北江兩個廠區,未來更多的投資計畫現在還不便對外說明。」卓憲宏面對《今周刊》詢問,謹慎發言,不敢透露更多鴻海即將在越南的投資。
據了解,在中美貿易戰的強大壓力下,鴻海近期已經與河內幾個重要的工業區密集聯繫,包括這一天拜訪的桂武工業區在內,富士康希望能拿到更好的條件、更大的土地設廠,配合品牌客戶的需求,未來鴻海將在河內有更大的投資計畫。
何止鴻海,同一時間,電子五哥另一位大將──仁寶也來了,而且動作更大、更直接。
去年底,科技圈就盛傳,仁寶重慶廠的筆電代工準備要搬家了!果不其然,沒多久,重慶廠生產線開始打包,生產筆電的機台一部部拆卸下來,裝進40呎的鋼製大貨櫃中,十幾個大貨櫃走陸運,從重慶一路南下,經過貴州到中越交界的廣西友誼關,進入河內。
這段將近一千公里遠的筆電生產線搬家之路,從重慶到河內,經過二天半的日夜奔波,十幾個大貨櫃車就這樣一路顛簸,把仁寶的筆電代工廠,載進越南,駛入永福工業區內的仁寶廠區內。雖然仁寶的機台都已裝置完畢,一切就緒,但尚未正式量產,正在等待聚落的逐漸形成,才能正式啟動。

 

巨變! 貿易戰讓越南大翻轉

網通先行,聚落形成中

過去在越南的台商,多半以紡織業、製鞋、食品等傳統產業為主,主要在以南越胡志明市為中心擴散的工業區;但去年以來,過去不曾見過的科技大廠紛紛進駐,讓3C產品的出口突然爆發性成長,而這個巨變,幾乎都選擇以北越為設廠基地,過去相對不被重視的北越河內,躍為主角。
「我們的客戶都來了,我們當然要提前進駐。」業務與電子上中下游幾乎都有客戶關係的電感大廠奇力新副總經理廖雲煥說。除了奇力新、瑞軒,同在這座VSIP工業區內的,還有國內電子元件與模組大廠光寶,去年開始也在此整地蓋廠,水泥車進進出出,正在日夜趕工,預計今年底可以完工。
還有已經整地完成、隨時可以動工建廠的網通廠仲琦,也在工業區的另一端角落,整裝待發;此外,同屬網通大廠的正文、啟碁都已在北越設廠,正文也是在去年火速用併購的方式,買下一座新廠,目前已經小量試產,今年下半年就可正式量產,「越南廠將成為正文未來3到5年的重要生產基地。」日前正文董事長陳鴻文曾公開宣示。
直到今天,甚至還有人鴕鳥心態地說,也許明天中美就坐下來和談了,不課稅了。這些「自我療癒」的想法語言,恐怕注定是下一個戰場的敗者。只有走出去,勇敢迎接挑戰,讓企業處於隨時變動滾動之中,成為企業養分的一部分,才是永續之道。
同場加映:【小學堂】3分鐘看懂中美貿易戰始末及最新進展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