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簍簍的寶特瓶,靜置在回收場等待處理。過往這些一文不值的「矸仔」,近年來不僅被Nike、阿迪達斯等服飾品牌,追捧為高端產品的「綠金」原料,現在就連可口可樂、雀巢等飲料品牌,也加入搶料大戰,掀起全球供應鏈的連鎖反應。
新纖董事長、新光吳家四兄弟的老么吳東昇,在五月底的股東會透露,新纖將加碼泰國廠區,未來除了擴增聚酯產線,還將建立一座寶特瓶回收處理廠,總投資金額被業界推估將超過二十億元。消息傳出後,震驚不少化纖界、環保界人士,因為十三年前,新纖才從回收處理業驚險「下車」。
時間回到一九八八年。政府為解決寶特瓶回收後的去化問題,示意兩大瓶粒廠新纖、遠東,合資成立全台第一家寶特瓶片處理廠「台灣再生」,由於市場的技術與需求還不到位,導致連年虧損。後來國內的回收產業逐漸成形,台灣再生完成政策性任務,新纖順勢在二○○六年退股,改由遠東獨資,並更名「亞東創新」。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吳東昇「認錯」,重拾十三年前新纖不要的產業?第一個改變,得從服裝品牌的需求談起。
世足賽鼓吹「環保紗」
新纖營收占比兩年增一倍
「二○一○年的世足賽是一個起點,」一名化纖業者指出,早年台灣再生之所以不賺錢,就是因為耗費許多程序,辛辛苦苦將寶特瓶片處理成再生酯粒後,賣到市場上卻是乏人問津;然而,那年世足賽,Nike大肆宣傳標榜「環保紗」的球衣後,終於讓環保紗的原料再生酯粒,逐漸被市場重視。
九年來,環保紗需求宛如倒吃甘蔗,不只Nike、阿迪達斯等運動品牌逐年擴大採購,過去三年像Uniqlo、H&M等快時尚品牌,也紛紛導入,「現在只要是品牌,都需要環保紗;如果沒有,就代表你這個品牌不行!」新纖總經理羅時銓說。
光是二○一六年到二○一八年,新纖每個月的環保紗出貨量,就從一千噸暴增五倍到五千噸,營收占比也從三○%增至六○%。台塑集團旗下的台灣興業也透露,目前環保紗的占比,「這兩年衝很快,前年才三十幾%,去年就衝到四十幾,今年一定會到五○%!」
需求不只如此。去年初,飲料品牌龍頭可口可樂以「沒有廢棄物的世界」(world without waste) 為題,宣布在二○三○年,旗下產品的寶特瓶將導入五○%再生原料;它的最大競爭對手百事可樂,聽聞後不僅跟進,更進一步訂出二○二五年將使用二五%的再生原料;另一飲料大廠雀巢,則要在二○二一年達到相同目標。
需求從服裝擴大至飲品
「掌握瓶子就掌握原料!」
「問題是沒那麼多再生料!」目前再生酯粒都是由寶特瓶回收製成,全球產能約八百萬噸,但弔詭的是,當中僅一百萬噸是做為寶特瓶的再製原料,其餘皆用於紡織品,以可口可樂每年兩百萬噸的需求來看,「五○%就是一百萬噸,都被它吃光光了!」羅時銓指出。
產業分析師、棣邁顧問總經理何耀仁分析,由於寶特瓶回收後,材料的黏性會衰減,導致過去回收酯粒大多用在紡織品上;兩年前,製瓶工法取得重大突破,才真正帶動回收酯粒的造瓶需求,引發飲料品牌接二連三的訂出再生用料目標。
當需求從服裝擴大到飲料品牌,讓原本僅是外購再生酯粒的新纖,不得不透過垂直整合,二度切入回收處理業,「因為以後誰掌握了瓶子(寶特瓶),就掌握了原料(再生酯粒)!」一名化纖業者說。
尤其對新纖而言,一年來自瓶用酯粒的營收高達二百二十多億,占比達五成,不但是公司最大型的事業部,客戶更廣納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等業者。
量大,不能只仰賴外購!
化纖業×回收業將成趨勢
看到同樣商機的還有力麗。該公司副總經理陳漢卿指出,力麗在台灣雖有自產的再生酯粒,但受限廠區面積無法擴建,考量環保紗需求仍在攀升,正規畫與跨國回收商瑞曼迪斯合作,在印尼廠建立從前端回收、到後端造粒的一貫化酯粒廠。「以後這個領域就是要垂直整合,沒辦法一直仰賴外購!」陳漢卿透露。
如同力麗將與跨國回收商合作,新纖在泰國也考慮攜手在地回收業者,遠東集團更在六月三日宣布購併美國回收商,為自家的美國固聚廠鋪路。
何耀仁指出,「化纖業×回收業」的異業結盟,正在形成新的產業趨勢,「否則即使你有滿手的訂單,沒有原料也是枉然。」
本文由今周刊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