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貴森森5G 電信三雄將化敵為友?

法案開路,蔡明忠喊話共用網路、頻譜、設施

一場電信業的四九九資費大戰,讓電信業者元氣大傷,但現在,大家卻認真考慮要化敵為友?
六月十二日,台灣大哥大股東會,「我們一直在大聲疾呼應該『三共』,」董事長蔡明忠說,電信業者在5G時代應該加深「合縱連橫」。
三共,出自於五月底剛三讀通過的《電信管理法》,該法首度開放電信業者共用網路、共用頻譜、共同建設或租用基礎設施,也替即將上路的5G營運開放合作空間。
「我們這麼小一個島,還要再建五個5G網路,這是不可想像的,」蔡明忠認為,現在是講軟不講硬的時代,電信業者應該跳脫硬體建設軍火戰,而是在商業運用上各憑本事。
打個比方,以前,三家電信業者都如同是「各自買土地,蓋房子,開店做生意,」現在,大家考慮「一起買土地,合作開店」的時刻來了,在蔡明忠眼裡,未來的差異化重點,是各家店面實質賣的內容與服務。

 

4G千億成本尚未攤提
5G建置費用將是一大負擔

為何5G的到來,會讓大家願意改變遊戲規則?
第一個現實面是,頻譜資源有限。依照目前開放的區段推算,台灣有五家電信業者的情況下,只有兩到三家業者可獲得足夠頻段,僧多粥少。
第二是成本。電信業者評估,光是一個5G基地台的建置成本,就比4G高出三倍到七倍,若要達到和4G相同的覆蓋率,需要三倍到四倍的基地台數量,算下來整體成本至少增加十幾倍。
支出高,但回收成本的時間卻不斷被壓縮。台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劉莉秋形容,從2G到3G、4G再到5G,每代演進的時間從十幾年縮短到只剩五年不到,「甚至現在5G(執照)還沒發,6G已經在研究了。」
IDC報告指出,過去台灣電信業者已投入超過新台幣一千七百億元購買4G頻譜,以及新台幣近千億元的行動網路建設費用,且至今4G固定成本尚未完全攤提,5G高額的建置成本對業者將會是一大負擔。

IDC預估,2022年5G基礎設施市值將達260億美元。

 

共頻、共網權責難釐清
遠傳及中華電持保留態度

上述壓力,促成了大家開啟合作的選項。有意思的是,三家態度仍有落差。
在電信三雄中,台灣大態度最積極,但遠傳總經理井琪曾表示,不會為了省錢而主動去共頻、共網,原因是,不僅權利和義務上難以釐清,後續還會引發管理及資源分配問題。
目前看來,共建,即共同建設或使用基地台,可有效降低成本、且合作較單純,被多數電信業者所接受。至於共用網路和頻譜,牽涉到各家網路結構和維運模式都不同,管理複雜,執行難度較高,且如何保障用戶資料不外流,也是考量。這也是遠傳和中華電信持保留態度的原因。
但大家對合作並未完全拒絕,是因為這確實是降低風險的選項之一。
「一直有人在推共網,就是(5G)太貴沒有需求,所以大家分一分、認一認,感覺是這樣子。」一名業內人士說得直白。
政府的執行細則沒出來,也讓大家還在觀望,「5G完全打破既有商業模式,我(業者)都不知道要怎麼經營這模式,所以會保持開放態度,都願意討論。」劉莉秋說。
台灣大會搶先表態,或許是因為台灣大和亞太在4G時期就有共用網路的經驗,且台灣大也是亞太十大股東,因此業界普遍認為,兩家在5G時代再次合作的機率很高。
在一個趨勢未降臨之前,與競爭對手合作,一起降低投資風險的方式,在半導體業已見。
如二○一二年,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要發展下一代的關鍵設備,但因為金額太高,風險極大,所以找來它的客戶,彼此間也是競爭對手的英特爾、台積電和三星,聯合投資超過五十億歐元,研發晶圓製造關鍵技術:極紫外光(EUV)。三家公司也不敢缺席,因為沒人能承擔錯過下一代浪潮的風險。
如談賽局理論的《競合策略》一書所述:做餅時,商場是合作;分餅時,商場是競爭。
國外已可見此趨勢,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四所副研究員陳思豪舉例,英法兩大電信商就達成協議,將在西班牙共用5G基礎建設。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也和當地三大電商談定,將合作把5G基地台裝在電線杆上,節省建置成本。
說到底,賽局中,沒有永遠的競爭者與合作者,要何時做出切換、要切換到什麼程度,就端視於,你是否一直把焦點放在最重要的事上。
本文係經《商業周刊》授權使用。
出處:《商業周刊》第1649期/法案開路,蔡明忠喊話共用網路、頻譜、設施   為了貴森森5G 電信三雄將化敵為友?/張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