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三十五年,日本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間橫跨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中曾根康弘、小泉純一郎,雷根、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從時間的維度來看,人類歷史上唯一被原子彈摧毀的國家,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三十年間,奮力圖強、改革開放,取得世界級的成績,實屬不易。
日本強韌的經濟成為國際投資者的標的。大阪的基恩斯(Keyence)、愛知的豐田(Toyota)、東京的索尼(Sony)和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這些在國際市場上縱橫數十年的日本企業,市值數千億美元。在臺灣,大概只有台積電能夠比擬;在三井住友銀行前,中國信託銀行和富邦銀行都感到頗富壓力。
除了日本的強韌經濟,日本的貨幣政策亦降低外國投資者進入日本股市的門檻。
2012 年,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重返政壇。為了刺激日本的通貨膨脹,他提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安倍經濟學聽來新穎,其本質卻不離貨幣經濟學的基礎原理——安倍推行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寬鬆的財政政策,透過大規模的量化寬鬆來增加日圓的供給量,再搭配負利率政策,變相要求日本人釋放存款
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日幣劇貶,從 2011 年的 1 美元兌 76 日圓,貶值至 2023 年的 1 美元兌 150 日圓。很快地,重回三十年前的將不只是日本股市,美元兌換日圓的匯率即將回到上世紀八零年代末期的 150 左右。
是否要推翻 1985 年的廣場協議,是日本政府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