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善用 AI 降低營運成本?BCG:優先關注這兩件事

自2022 年脫離疫情陰霾後,全球景氣迅速復甦,再加上俄烏戰爭,各國通貨膨脹率攀升。美國聯準會(Fed)以大幅升息因應,企業面臨借貸成本提高、資金應用的壓力。2023 年台灣通膨率達 2.5%,為近 15 年來次高,超過 2% 的通膨警戒線。隨著 2024 年 4 月全台電價調漲,企業將更關注成本管理。

這些因素影響了企業決策的優先順位。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針對全球 600 位高階主管調查,儘管他們對 2024 年經濟前景感到樂觀,有 68% 願意考慮長期資本投資決策,比去年增加 6%;但在景氣尚未明朗、通膨持續之下,他們仍認為,2024 年還是要以「降低成本」作為首要策略。

供應鏈成本、人力費用,為企業關注焦點

在降低成本的項目中,65% 高階主管表示,「供應鏈和製造成本」是他們優先重視的項目。該項目也是消費品、能源、製造、運輸、基礎建設和旅遊業會特別留心的。其次,企業會評估「人力間接費用」(員工薪資、辦公室開支、人員保險和出差費用)是否超支。像是媒體、科技和通訊業,會以節省人力作為主要成本縮減的方式。最後,則會看「市場營銷成本」,例如廣告、公關宣傳等費用,其中金融與保險機構會比其他業別更加注意。

根據 BCG 調查,超過 8 成領導者表示,他們能夠落實成本計畫,並達成預期的節約目標,但有 1/3 的人認為,削減成本會衝擊業務成長,像是更難吸引或留住人才,或無法搭上趨勢,擴大數位科技和 AI 技術的投資。

所以,人力和科技投資是最不能砍的成本?我認為並不是的,這項調查是提醒企業要更審慎評估這些支出。以生成式 AI 為例,企業在去年會比較樂意嘗試,但今年隨著應用場景增加,他們在評估 AI 工具導入時,會更在意產值和投報率,希望每筆投資都能有所回報。

不過,企業也不該為了省而省,節省是為了追求獲利成長時有資源擴張,因此省下來的資金應該做更有意義的投資。BCG 建議,企業成長的投資考量可分為 6 大項目:

  1. 人工智慧和數位工具;
  2. 人才培養;
  3. 針對氣候和永續議題,盡早行動;
  4. 強化供應鏈數位能力,提升韌性;
  5. 優化營運效率;
  6. 開拓新的產品和服務市場。

與其用來減少處理瑣事,AI 更該放在最能賺錢的核心業務

領導人對生成式 AI 寄予厚望,希望能夠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然而,如果企業只是將 AI 用於減少同仁處理瑣碎任務的時間,像是會議紀錄、撰寫信件等,它對組織營收成長或降低成本是有限的。

因此,進階層次是以 AI 改造業務流程,調整員工的核心工作。比方說,原本客服人員需要接電話,回答顧客問題,引進自動聊天機器人後,客服人員可轉做顧客分析;抑或導入履歷篩選系統,讓人資部門擁有更多時間設計更好的面試流程。這種改變能全面提升組織處理核心業務的效率,有效提高生產力。

第三個層次是透過 AI 創造具成本效益的商業模式。例如:藥廠透過 AI 大幅縮短新藥研發時間,既節省成本又創造商業利益;抑或是製造業模擬各種機械故障的情況,打造自動預警系統,增加產品價值。進入該層次,企業已具領先同業的競爭力。

我建議,導入生成式 AI 之前,企業可以先思考新科技能否幫他們節省更多成本,以及是否有商業價值的潛力。坦白說,目前各行各業都在摸索,成功的案例並不是太多,但這是條值得深思的路徑。(口述|徐瑞廷;整理|簡鈺璇)

圖/經理人

>>本文經<經理人>同意轉載

e-First智能理財 聰明理財大大省錢

平台使用費0元優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