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都在學習卻不行動的二流人

麥肯錫信徒應該知道的事──對方的個人喜好最重要

經常會看到製作資料的方法標榜「 麥肯錫都是這樣做」, 市面上也都會有這種類型的書,但是這種不管賣什麼都打著麥肯錫旗號的行銷手法應該要收手了吧。

我並不是想要貶低別人來壯大自己,我沒有那種不入流的興趣,而且透過朋友,我也十分了解麥肯錫不論過去或現在都有很多優秀人才。但是冠上「麥肯錫」卻有辱其名的人相當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麥肯錫出身的顧問所做的簡報資料, 也有很多意義不明、品質低落。當然,麥肯錫的顧問也會良莠不齊,如果都照單全收,認為只要是麥肯錫就值得學習,那就大錯特錯了。

麥肯錫出身的人當中,有的三兩下就躋身為合夥人,有的不到一年就遞出辭呈。身處顧問業界的高處和只在入口處兜個圈的人,對於顧問的工作方法和文化的理解程度大相逕庭。

但是他們都同樣被視為「麥肯錫出身」,應該不只有我覺得此舉讓人憤怒。

當顧問的人看到本書應該會認同,不同的顧問或合夥人,對於資料的形式都各有喜好,有的要細緻複雜的圖表才能滿足,也有的偏好一張圖一個資訊這種簡潔易懂的簡報。

其中也有人不管做了什麼簡報資料都絕對不會使用,只把大綱記在腦袋裡,看對方的反應再臨機應變。更有相較於大綱與格式的完整,還比較重視是否有具體且有趣的內容。

每個人理解事物的方法和邏輯不同,偏好的溝通方式各異,所以跟自己溝通的方式也不會一樣。

以「自己的風格」和「聽眾的風格」為立足點,才能夠做出「命中對方紅心」的資料。

市面上有很多「簡報的製作方式」、「資料的製作方式」之類的書籍,不管是不是麥肯錫,資料製作的本質重點是不變的。

在講究細節的同時,訊息的結構也要明確。了解對方的興趣和需求,並加以配合,盡力將內容簡潔的以一張紙完成。

嚴禁「模型、MECE、邏輯樹」──「無論如何都想要傳達的熱情」才重要

「做簡報時,MECE很重要。」

「你有做邏輯樹嗎?再從零基思考重新建立假說。」

越是二流的顧問,越是經常這麼說,他們會以「理由有三……」等看似有邏輯的方式說話。近來在顧問書、麥肯錫書風潮的帶動下,嘴上掛著:「透過MECE……」「根據○○模型……」把這些方法當作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這種人越來越多。

但不管是MECE或模型,要是用錯了,就只是「無聊的舊垃圾桶」。

如同前面所述,整理論點和資料是理所當然的基本功,不過,如果論點和假說本身就很無聊,那就像是把垃圾桶拿出來整理,垃圾丟光了,就什麼都不剩。

如果靠邏輯就能找出答案,那就沒有什麼辛苦的事了。把「MECE的思考架構」、「零基思考」、「假說思考」視為顧問三大神器大肆宣揚的人,其實得到的答案還是依賴來自經驗的感覺和直覺。

我只在這裡講,與其說邏輯思考是為了找到解決方法,還不如說是將自己直覺的假說,說得好像很有道理一樣。

比起完美的MECE,熱切的靈魂才能打動人

聰明認真、但是缺乏關鍵直覺和經驗的人,說是利用MECE,其實只是在尋常的事情上花了很多時間分析,只是說明邏輯就結束了。

空有資料和數據,但是沒有想要傳達的想法,也缺乏撼動人心的驚喜。

人的腦袋記不住無聊的事情,但這些人卻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將一件無聊的事情以邏輯的方式整理出來。

相較之下,好的簡報者一開始就有一個打從心底迸發、無論如何都想要傳達的想法。

前些日子,我和長期在朝日電視台擔任主播的朋友見面,我問:「好的簡報,最重要的要素是什麼?」沒想到他回答就是我想的:「是否有無論如何都想要傳達的熱情。」我完全贊同。

本來就是,想要讓打動對方,必須先感動自己,自己也對要簡報的內容感受到熱情和鼓舞。

親愛的讀者們,千萬不要被MECE或邏輯結構所束縛,僅有無味如嚼蠟的資料和架構,那就是硬梆梆的「行屍走肉簡報」。

從今天起,就把MECE的概念丟進記憶的垃圾桶吧。

對於那些擺著顧問架子,光會說些「有沒有用MECE彙整」、「思考架構是什麼」、「為什麼不做邏輯樹」的主管,就學漫畫《巨人之星》中的鬼父星一徹,給予鐵拳制裁。

提撥「心理壓力準備金」──成就高的人抗壓性強

「都是那個笨蛋上司的錯,我快發瘋了!」

「都是無能的下屬,害我的生意毀了!」

「我受夠了你的任性!我要跟你分手!」

日常生活中,從小牢騷到大憤怒,讓人生氣的事情太多。

但是,如果每次遇到事情都是「換工作!」、「分手再找一個!」這樣針鋒相對,永遠都不會進步。結果到新的公司、交往新的對象,還是會不斷重複同樣的問題。

工作上給了無用指示的主管、沒有在交期內提出正確資料的下屬、自己有問題不處理還遷怒的伴侶,應該所有人都會覺得不滿。

面對這些人際關係的壓力,要怎麼做才能不放棄,繼續積極努力?

解決之道就是累積「心理壓力的準備金」。

所謂的準備金,以「呆帳準備金」為例來說明,假設銀行貸款一萬元給客戶,會設想一萬元裡面可能有兩千元回不來,一開始就會提列兩千元的損失。

如果兩年後真的只還了八千元,也不會認列損失,因為兩年前就已經有了損失的心理準備,這就是「準備金」的思考模式。

一開始就認定「反正三成都沒有意義」

同樣的,想要減輕人際關係的壓力,累積「心理壓力準備金」很重要。

永遠以一流品質為目標,當然是專業人士的本分,但是實際上很多事情不是靠自己努力就能掌控。面對不講理的現實社會,要學著妥協,在心理壓力方面也要有對策去調適。

主管發號施令時,一開始就要有心理準備:「反正老闆的指令有三成都是沒什麼意義、讓人生氣的內容。」

交辦事情給下屬的時候,要想著:「反正最後大概也只會完成三成,即使都完成了,也都是派不上用場的東西。」

情侶之間也是一樣,一開始就要先打預防針:「他一定會無理取鬧,還認為自己沒問題,亂發脾氣。」

有了「心理準備金」,於公於私發生狀況的時候,你都能夠悠然自得。

在一開始就先有心理準備,預先設想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即使真的遇到下屬的工作品質和伴侶的作為很過分的情況,你也不會被掃到颱風尾,而是像在颱風眼一樣冷靜。

了解面對壓力的方法──領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贏了

幸好,這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先驅者,找出各種面對壓力的方法。

我想推薦的是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凱莉.麥高尼格的《輕鬆駕馭壓力》,有影片或書籍可以參閱,會改變你對壓力的看法,了解到壓力並非壞事。

再進一步哲學方面的範疇,我則推薦佛學。

每一種宗教都是一種哲學體系,我都抱持敬意,但佛教「諸行無常」的開示特別切中我心。相對於其他主要宗教的一神論、追求永生,佛陀則是說「萬物生滅無常」。人生本就辛苦,如何在苦難中求得平安,可以說是佛教的本質吧。

請提撥人生和生命終點的「心理準備金」,改變想法,領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能達到誰也無法剝奪你幸福的境界。

永遠都在學習卻不行動的二流人──勝負關鍵在於執行,而不是光有想法

常常花大錢去那些虛有其表的商學院,或是參加自我啟發講座……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也是會經常學習。不管學的東西是否派得上用場,一心一意的程度甚至到了「提升技能比三餐還重要」。

不少人會參加各種提升技能的課程,舉凡英語、Excel、會計、MBA之類,只要看起來好像能提升自我,都很熱中。

彷彿如果不隨時提升技能就會很焦慮,一直給人在進修的印象。我不得不說,很多人都是一味的提升技能,卻失去目地的「迷途羔羊」。

例如,他們會被「自我感覺良好」所綁架,去上一些奇怪的商學院(當然也有一些很好的課程)的學分班,即使對於成就自己的工作或人生一點關係也沒有。然後翻閱厚厚的實質選擇權書籍,不論是否對工作或將來的職涯有幫助,反正就是同時多方面進修。

但是他們最傷腦筋的共同點,就是永遠都不會將想法付諸行動。

他們喜歡接受刺激,但是感動只有三天就冷掉了,絕對不會實行。更恐怖的是,只有在酒醉的深夜,跟後輩瞎扯淡的時候才說大話:

「想要成為有錢人,就要把自己變成『王牌』!」

「工作成功的基本是『乘法』。金融、業務、旅行業,每一百人裡面就有一個,但三種產業相乘,就是百萬分之一的人才!要成為同世代唯一的存在!」

「所謂的領導力,不是有沒有才華,而是有沒有想要學習!」

「自我介紹的時候要有『故事』!」

只是聽某個知名講師講過,就拿來現學現賣,在深夜的居酒屋迴盪。

自己什麼都不會,只學到點皮毛,離「可以實行的深刻體會」還遠得很。能夠做的只有「在居酒屋跟人生經驗尚淺的後輩說教」,當冒牌的評論家。

結果各個層面都只能評論表面,成為什麼都實行不了的二流人。

新加坡飯店王的訓斥──「你到底要學到什麼時候?」

我有一個朋友想要從事飯店生意,就進入知名的洛桑飯店管理學院就讀。他在半島酒店、希爾頓飯店實習,在INSEAD念MBA的時候,有機會和知名的新加坡飯店經營者晤談。

飯店王的一句:「你到底要學到什麼時候?」對他有如當頭棒喝。當下他才發現,不能光是一直念書而已,只有學習沒有行動也是枉然。

之後他就利用在商學院所學以及人脈,實際付諸行動。

他的構想是讓韓國的不動產業主,將大樓委任給他新開的飯店管理公司改裝,投資資金每件都高達數數十億日元,提案多達幾十件。

即使一次次被拒絕,但是他不理會周圍不可能的聲浪,只是一心一意的繼續跑業務。

MBA畢業一年後,他承接了首爾東大門絕佳地段的高級飯店。這個小故事給了我們不要藉著學習逃避,要分出勝負,就必須實際行動的啟示,讓我牢記在心。

在教養方面,希望大家能擴大眼界,有廣闊的世界觀。但是關於「自己靠什麼維生」的職業,就不能只是用想的,要用執行力來決勝負。

不能永遠都是以「提升技能」或是「為將來關鍵的那一天做準備」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一直去參加潛能開發課程。因為「這個課程好有趣」而去學習的人,會被「啟發窮神」附身,一直在追尋啟發,最後無法實現自我。

用企業家精神,讓啟發窮神退散吧!不要只當學習家、評論家、批評家,實際去做一回更重要。

很多人都有相同的點子,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執行力(順道一提,獨角獸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Uber、Airbnb 並不是點子有多新奇,而是比別人先做,在市場上以迅速的執行力而成功)。

Pubu電子書 讀家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