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 企業比以往更重視員工財務福利,提供多元支援計畫。
- 財務壓力也會影響生產力,提供財務訓練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 無論寵物生病或家中遭小偷,公司的緊急預備金能成為員工的定心丸。
員工福利是不少人選工作時看重的條件之一,像是提供健康支援計畫,或是給予不同進修的管道,這不只能創造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更有望增加員工的敬業度。
當然,員工福利的面向十分多元,能否把資源花在刀口上極為重要,專注於此領域的媒體《EBN》就指出,今年組織最應該投入的項目,是協助員工打造更好的財務計畫,以及培養他們的「財商」。
不少全球知名企業早已跟上這股趨勢。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在2023年公布的多項新福利中,便包含4~5種與工作者自身或家庭財務相關的措施,Google亦提供一對一的理財顧問。這些案例都證實了,過往認為是「個人私事」的財務措施,確實能夠成為企業提升員工滿意度的新途徑。
有財務困擾的員工,跳槽機率高出2倍
事實上,人們受到金錢問題困擾的比例並不低。
PwC調查美國近4,000名工作者的結果,顯示60%以上的全職者都有財務壓力,即便年薪來到10萬美元(約新台幣310萬元)此比例仍達到47%,近年明顯的通貨膨脹是元兇之一,使得有快一半的人面臨連每月基本開支都無法負擔的窘境。
艱困的情況放到全球也適用,PwC在另一份《2023希望與恐懼調查報告》中指出,全球到月底還有結餘的受調者,從2022年的47%降至38%,亦即6成工作者正處於月光族的狀態。
但為什麼企業要關注員工如何用錢、管錢?這些困境之所以跟組織息息相關,在於它們可能會降低員工的產出,甚至導致勞動力流失。
《哈佛商業評論》寫道,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和全球金融素養卓越中心(GFLEC)2023年的一份報告中發現,員工平均每周花8小時處理財務問題,其中4小時是運用他們的工作時間。
除了占用工作時間,對比沒有財務壓力的同儕,這群在金錢難題中掙扎的族群,也有高出2倍的機率會尋找新工作。同時,無論是對當前職場的認同感、價值觀,都會出現明顯的落差,進而影響在工作上的表現。
可惜的是從現況來看,提供財務面向員工福利的企業仍是少數,包含《哈佛商業評論》和美國人力資源協會都指出,僅有25%~30%的組織當前計畫了財務福利。
但如果企業主想要導入相關措施,其實也有方法可以依循。
替員工培養財商,加薪未必是首選
《哈佛商業評論》建議,第一步是要懂得從「打造系統」的角度思考,反之最忌諱的就是認為可用單一策略,例如加薪、定期安排教育訓練,便能解決員工的問題。
這意味著所有跟工作者財務有關係的環節,都應該納入考量。舉例來說,他的身心是否健康,又或是他近期遇到家人需要隨身照顧,不只是開銷增加,也可能需要更彈性的上班時間與地點。
《Forbes》也提醒,企業應該對組織成員有更加完整的認識:他們的年齡、性別和地理位置,劃分出不同族群之後,接著辨認他們當前最優先的用錢項目,是繳納學生貸款、房貸,還是育兒支出或需肩負年邁父母的贍養責任,如此一來才能在眾多財務福利當中,選擇有效的項目。
「給一個人魚不如教他釣魚」的概念,非常適用於財務相關的員工福利。《哈佛商業評論》指出,詢問工作者「預估自己要存下多少錢才能退休」,有45%的人是用猜測的方式來回答,僅不到3成有妥善制定目標和計畫。這代表多數人對於理財、投資經常是一知半解,即使公司提供了相應的福利,卻也不曉得該如何使用。
所以不少企業首選的福利,就是提供財務管理訓練或理財諮詢服務。以亞馬遜為例,員工分別可以利用Brightside Financial Care和Resources for Living計畫,獲得專業且免費的財務諮詢。這兩項措施得以協助員工設定短期和長期財務目標、制定預算、了解退休規劃,亦能處理債務,藉此改善財務狀況。其中Brightside推出以來,就為可使用此服務的亞馬遜員工節省了總計1,800萬美元。
為員工成立緊急預備金,減緩風險
當然,考量到員工可能碰到緊急事件、即刻受到金錢上的壓力,緊急預備資金也成為常見的財務福利措施。
凱悅飯店集團(Hyatt)就在2020年成立了凱悅關愛基金,幫助受到自然災害或其他意外事件影響的員工。能源公司NuStar Energy則建立了SAFE計畫,最高可領取達10,000美元的困難補助金,員工可以用在寵物生病、高昂的獸醫費用,或是家裡遭到小偷闖入的補償費用等。透過這樣的機制,有效降低臨時財務缺口出現時的壓力。
假設組織擁有足夠健全的財務支援服務和福利時,至少每週能減少每位員工處理1小時的財務困擾,對於增進企業生產力可說是相當顯著。
當然,回到員工福利的初衷,減輕團隊的負擔,最終提升員工的敬業和滿意度,更能起到留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