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便利店

三年內投入百億拚「科技零售業」,全家這盤棋怎麼下?

在台灣,解決生活大小事之所以相當方便,絕大部分歸功於觀光客眼中的奇景——隨處可見、24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商店。

但是,當門市密度越來越高、電商平台雙重夾擊,即便在便利商店消費的「剛性需求」不曾改變,但競爭白熱化卻成為無可辯駁的事實,業者開始紛紛走上「新零售」這一條路。
「在我們成立的第一個10年,全家是標準的『零售業』,做的是產品交易,而之後的20年,我們加入了服務在其中,外界開始把超商定義為『服務零售業』,」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說道。

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表示,全家下一步要做科技零售業。(圖片來源:唐子晴/攝影)
在服務擴張上一直走在前沿的全家,自1988年進駐台灣,如今已經邁向第31個年頭。截至2018年,全台共計有3,326家店舖,較前年成長11.31%,雖然官方還未公開具體盈利數字,但去年合併營收達717.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葉榮廷把全家的下一步,定義為「科技零售業」,預計未來3年將投入百億成本,投入在大數據分析、建構集團私有雲及系統開發上,這盤棋全家怎麼下?
數據為王,會員制是全家的代表作
葉榮廷直言,零售與科技若想要成功結合,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數據」。
過去消費者總習慣「被動接受」,例如有線電視播什麼、就看什麼,又或者所有消費者到店,面對的都是同一種商品的同一套優惠方案,當資訊爆炸,這種傳播方式的效益已大幅減退,個人化精準行銷才是下一步。
「每個消費者的視角都不太一樣、感受也不一樣,這時就必須精準了解消費者需求、喜好,甚至是生活足跡。」
全家在2016年推出會員制。當成為會員,每一次消費就有「紀錄」,而不是結了帳就結束,全家便能知道消費者在何時、何地買了什麼,推算消費習性和喜好。
三年以來,會員人數已達880萬名,雖然這數字對比所有在全家消費的人而言,還有一大段差距,但2018年光靠會員消費,就占全家三成的營收,但想達到最終目的,也就是「提供個人化服務」,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全家會員App,預計今年3月就可直接線上購物,不用到店付款。(圖片來源:攝影 / 賀大新)
「這一點是很難的,難在貼在顧客上的消費標籤精準度不夠,現在我們只有內部資料,消費的足跡並不夠多,」葉榮廷坦言,雖然現在全家已經達成給消費者「貼標籤」的任務,但接下來應該要和外界結合,才能掌握更全面的數據,數據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益,但究竟會和哪些產業及業者合作,他並未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家會員App中「商品預購」功能成效頗佳,用戶可以預先購買大批商品存在手機App中,當需要時再提領,或透過App轉送給朋友領,光是這一項功能,一年業績就達15億元,但美中不足的是,費用還是得到店鋪內支付。
全家官方透露,預計在今年3月就可正式導入「線上支付」功能,不用到店鋪就能在手機上刷卡消費,就像電商平台一樣,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隨時購物。
著重消費體驗,科技概念二號店將開幕
科技零售另一重點,則在實際體驗的「場域」上,也就是一家又一家的門市。
去年3月,全家已在台北市推出「科技概念一號店」,該店導入18項科技設備,包括電子海報、咖啡助理、IoT設備監控、電子標籤、互動貨架等等,主要是圍繞「減輕店員工作量」而設計的。
全家也宣布「科技二店」將於今年第三季在大台北地區開幕,作用卻大不相同,是為「消費者體驗」而生,因此在設備上有所差異。
「以大夜班來說,人力比較吃緊,我們希望能設計一個智慧販賣機,在白天是電子互動看板,晚上就是自動化販賣機,」以全家的明星商品咖啡舉例,過去一店採用的是機械手臂泡咖啡,但到了二店,未來採用的則是不需要臨櫃結帳的智慧咖啡機。

全家科技概念一號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幫忙泡咖啡的機械手臂。(圖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另一方面,全家去年已經在全店測試「自動訂購系統」,過去店長需要花時間來人工訂貨,現在系統會透過AI,計算需要訂的品項和數量。
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薛東都表示,全台目前有76%的店舖採用,尚未全面普及,但2019年會導入IoT智慧管理系統升級,店長透過手機專屬App,除了訂貨外,還可即時掌握銷售狀況。
文章授權自《數位時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