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編按:指估值逾十億美元的新創企業)遍地開花,但我們要看它們的後勢,可以先看這幾年崛起的獨角獸,它們今日處境。
從小米到Dropbox、Spotify,諸多大牌獨角獸在二○一八年上市,但投資人卻不捧場,如今三者股價皆已跌破發行價;二○一八年七月小米上市,創辦人雷軍曾稱「讓上市第一天買進的投資人賺一倍。」如今股價和上市時相比已跌三成。
要理解它們為何昔日芳草,今日蕭艾?須先從它們為何上市說起。獨角獸上市前,有所謂「市場估值」。例如擁有抖音等短視頻的「今日頭條」,估值七百五十億美元,是當今全球最值錢的獨角獸。
金主等上市退場
小米背負九輪融資壓力上市
這些估值由何而來?答案是此乃一級市場玩家的估值遊戲。獨角獸的資金來源,多來自創投或私募基金。這些金主玩的A、B及C輪融資,就是不斷推高新創企業估值,由下個買家以更高價接手。它們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讓這些新創企業股票公開上市,由一般股民買進,亦即所謂「退場」(exit)。
在資金催熟下,獨角獸數量大增。二○一三年全球有三十九家獨角獸,如今超過三百家,比紐西蘭瀕臨絕種的動物「鴞鸚鵡」(Kakapo)一百四十九隻還多。
物以稀為貴,如今遍地獨角獸,股票吸引力也開始下降。以全球公開上市數量冠軍的香港交易所來說,二○一八年約有兩百家公司上市,七成跌破發行價,其中小米、美團點評等著名獨角獸赫然在列。
它們冒著讓市場彈性疲乏的風險也要上市,背後也有苦衷。像小米上市前已經過至少九輪融資,早期投資者就是要等股票上市後賣股獲利。在金主壓力下,不少新創公司往往業務還未成熟就被推上市。
以小米來說,上市前一年二○一七年其淨虧損逾人民幣四百億元。小米股價跌破發行價後,二○一八年十一月創辦人雷軍說:「小米晚兩、三年上市也許會更好。」
誰燒錢經營仍值得投?
現金流,最好長期正數
但虧損並不是獨角獸股價不盡人意的主因。亞馬遜(Amazon)早年也是虧損累累,如今成為全球第三值錢的公司。就算新創企業一開始賠錢,怎知日後它不會成為千里馬?
亞馬遜崛起於網路泡沫時代,諸多網路公司陣亡,只有亞馬遜活到今日,一個重要差別是:亞馬遜絕大多數時間保有正的現金流。因此雖然不賺錢,亞馬遜仍可從日常營運裡獲得資金以拓展業務,撐到今天主宰市場。
對照同樣以「互聯網企業」自許的小米。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三年間,有兩年的營運現金流淨額是負值。它在二○一八年前九個月財報稱,最後整體現金流能保持正值,「主要是由於本公司完成全球發售。」若扣除融資借款,小米現金流是負人民幣十三億元。
現金流維持負值,就像是公司持續失血,無法從本業活動創造足夠金流,若要擴展業務,只能向外舉債或賣股。小米會步上不斷燒錢的網路公司後塵嗎?這才是市場對它股價的最大擔憂。
全球前5大獨角獸排名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圖片來源:商業周刊
著名獨角獸上市至今股價跌幅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圖片來源:商業周刊
經營模式易被學
美圖無法差異化,慘跌一半
此外,亞馬遜能從虧損中翻身,靠的是不斷建立競爭門檻。例如它的「重壓鈕」(Dash Button)。這是一個菱形的小塑膠片,背面有雙面膠,正面有產品名稱——例如洗衣粉,還有一個按鈕。
若用戶是亞馬遜高級會員(Amazon Prime),將寫有洗衣粉的重壓鈕貼在洗衣機旁,或家裡任何地方。當洗衣粉快用完時,只要按一下按鈕,兩天後洗衣粉就會送到家裡。
一開始重壓鈕被當笑話。後來亞馬遜推出幾百款重壓鈕,從狗食、肥皂、餅乾、電池到電腦列印紙,這個概念就再也不可笑了。亞馬遜還提升送貨速度以節省消費者時間:它是無人機送貨的始祖,還申請空中飛艇式倉庫專利,並打算建自己的航空貨運中心。
《財星》雜誌(Fortune)引述市調公司「切片智慧」(Slice Intelligence)報告稱,亞馬遜崛起,是因為它「全力消除客戶在購物中的痛點。」不斷建立門檻,讓對手無法模仿。
反之,經營模式若易被複製,就算是先行者,也將現出原形。以日本第一家獨角獸Mercari為例,當初它以消費者對消費者(C2C)的二手交易平台起家,一開始頗受歡迎,去年三月App下載量日、美合計破一億。二○一八年六月上市當天,股價漲約七成。
但Mercari走紅後,模仿者也出現。日本電商巨頭樂天(Rakuten)推出「樂趣買」(Rakuma),標榜手續費比Mercari更便宜;另一家「今天開始」(Start Today)也成立Zozoused,eBay也買下Giosis Pte日本部門,他們都在做Mercari做的事。經營模式不再是唯一,Mercari也不再像當初耀眼,如今其股價和二○一八年七月高峰時相比,已下跌三○%。
美圖也是如此。自拍熱潮使這家中國獨角獸的修圖App暴紅,月用戶數破三億,它還開發並銷售內建高畫質的相機鏡頭,二○一六年在香港風光上市。
但後來小米也推出類似產品,美圖無法差異化。之後該公司將品牌使用權轉讓給小米,宣告棄守手機業務,如今美圖股價不到當初上市時的一半。
燒錢經營、缺乏門檻,即使再熱門的獨角獸,上市後終將被打回原形。反之若能自給自足,對手無法模仿,即使不上市也能獲市場垂青。
華為就是如此。這家公司近年獲利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務無人能及。《華爾街日報》報導,儘管美國政府禁用,電信商仍愛用華為設備。例如有逾百年歷史的美國廠商Union Wireless表示,「華為把解決問題擺第一,其次才談如何收錢。」「我們和很多廠商合作過,華為的服務比其他人更好。」
更重要的是華為在金主與客戶間的取捨。《哈佛商業評論》曾記載一則故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 (Stephen Roach),曾率領一批法人投資代表團,造訪華為總部,華為卻只派研發副總裁接待,羅奇事後失望的表示,華為執行長任正非此舉等於「拒絕了數兆美元的代表團。」
但任正非事後回答,不管顧客是多小的人物,華為都願意親自見面,「但羅奇不是顧客。」
這體現華為「取客戶,捨金主」的選擇。任正非曾說,「我們沒有考慮(上市)這個問題。」若華為是上市公司,經營者能拒絕投資銀行上兆美元的誘惑,他能承擔股價因此下跌的壓力嗎?
模範生》亞馬遜上線至今,僅5年是負現金流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圖片來源:商業周刊
如何判斷哪家新創好?
回歸上市拓展業務的本質
這正是上市的兩難。新創企業雖可籌得資金,代價卻是須照上市公司的玩法。經營者為振興股價,有時須犧牲長期策略,這往往使新創企業失去原始精神。新創企業不能為上市而上市,而是須回歸本質。企業上市,為的是拓展業務,因此出售股權,獲得資金投入生產。
「科技獨角獸上市步伐逼近史上新高。」《華爾街日報》如此評論。光在美國,二○一八年就有三十八家科技與網路獨角獸上市,創近二十年新高。二○一九年,獨角獸上市潮仍將方興未艾。
但對投資人來說,若一家新創企業為滿足原始投資者套利,而非為拓展業務而上市,恐怕遲早要現出原形。在獨角獸氾濫的今日,如何從砂礫裡揀金子,這正是投資者值得關注的指標。
本文係經《商業周刊》授權使用。
出處:《商業周刊》第1634期/小米、美圖一上市,就注定股民要倒楣
揭開金主錢疊錢的獨角獸估值遊戲/楊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