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一向被視為反映國家經濟表現的櫥窗,國家經濟成長將帶動企業獲利,連帶使得企業能夠提供股東更多的股利,股東報酬因而提高,進而增加股票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刺激股價上漲,讓股東除了能在股利方面獲得報酬外,同時也多了資本利得收入。因此,投資人在選擇投資區域時,該區域經濟成長表現便是重點考量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分析師或經濟學家最常使用
GDP 年增率作為衡量某一地區經濟成長狀況的總合指標,但我們除了應該知道該區域經濟表現的好壞之外,如果能進一步分析推升 GDP 成長 的動能來自於何處,或許也就能嗅到多一點的投資趨勢。
在經濟學的定義上,可以透過幾個面向的變化程度來衡量該國的 GDP 成長 ,包括生產面、所得面及支出面,因為一個國家的生產變化最終將轉換為終端支出或成為家計部門的所得收入,所以無論從哪一個面向衡量最終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不過因為經濟學理論發展多集中在支出面的四大部門分析上,因此在細項評估上多數分析師也都是從支出面進行分析考量。
我們可以從主計處網站上所公布的台灣歷年名目 GDP 成長資料中發現,官方除了將 GDP 成長分為四大部門進行歸類統計外,同時針對各部門也提供更為深入的統計資訊(如下表),例如在民間消費部分又可分為食品及非酒精飲料、醫療保健、交通等十二項子分類,投資人可以透過分析子分類的成長性找出潛在的投資領域。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三步驟去計算四大部門對於 GDP 的貢獻程度,分別是:
1.計算前年度部門產值佔 GDP 比重 2.計算當年度各部門成長率 3.當年度各部門對 GDP 成長的貢獻程度
拆解過程如下:
(1)計算前年度部門產值佔 GDP 比重
以 2010 年為例,當年度民間消費為 7.50 兆,而當年度 GDP 為
14.12 兆,因此當年度民間消費佔 GDP 產值比重約
53.1%,以此類推,便可計算出各年度各部門佔 GDP 之比重,如下表所示。
因 GDP 是由民間消費、企業投資、政府支出及淨出口所組成,所以當拆解 GDP %%成長貢獻度時也必須要考量到各部門佔 GDP 的比重,各部門當年度對 GDP 成長貢獻度就等於前一年度各部門佔 GDP 比重乘上當年度各部門成長率。以2011年民間消費對 GDP 的貢獻度為例,將 2010 年民間消費佔 GDP 比重 53.1% 乘上 2011 民間消費成長率 4.02% 就可得到 2011 年當年度民間消費對 GDP 貢獻度為 2.13%,按此方式便能將各年度 GDP 的貢獻度拆解,如下表。
從各部門成長趨勢找投資機會
拆解 GDP 貢獻度的好處就是我們對各部門的成長狀況有較清楚的輪廓,從上表我們不難歸納出在台灣 GDP 組成中是以民間消費為主力,各年度皆在 50% 以上,且近五年民間消費成長穩定,約略在 1.5%~2.0% 的溫和成長區間,一定程度上為台灣經濟提供了成長動能,換句話說,當民間消費萎縮時,台灣經濟自然也無法大幅成長;此外,受惠電子相關產品需求旺盛,加上台幣相對美元貶值所帶來的出口競爭力提升,造成淨出口部門貢獻 GDP 的幅度明顯,這現象與近年來相關電子出口 產業 營收大幅成長的狀況相吻合,若根據主計處今年的預估來看,這樣的趨勢仍將持續,下半年電子旺季來臨時,相關電子廠商因出口所帶來營收成長狀況可能將優於歷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