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海外資金湧現!台灣新創奔向全球市場,如何發掘下一波成長動能?

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但新創企業的熱情與動力不滅。2021年,台灣有3家新創公司上市,1家預計明年在美國掛牌。本文轉載自《數位時代》帶你了解新創圈現況!

從來不曾像今年一樣,有4家新創接續登上國內外資本市場,前進日本、加拿大,甚至是美國那斯達克(NASDAQ),這是相隔16年,台灣新創企業招牌再度揚名國際。自《數位時代》舉辦「創業大調查」以來,已經過了7個年頭。每一年新創圈都會有令人欣喜的好消息,如投資案、收購案、拿下指標客戶等,而今年儼然是最特別的一年。

本次調查中,我們特別整合了去年的數據與今年對比,了解在面對疫情時,對新創業者而言,哪些準備最能派上用場,分享最真實疫情影響狀況,並分析台灣新創團隊3年來的輪廓。

全球新創募資市場頗有「先蹲後跳」之感。2020年前3個季度,募資市場很明顯地腳步慢了下來,2020年第1季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更是創2018年以來的新低點,僅21家新創公司估值突破10億美元大關。

募資市場從2020年第4季迎來轉捩點,一路到2021年上半年迎來了大爆發。研調機構CB Insights於2021年發布的《創投現況報告》(State of Venture Report)指出,今年上半年的募資總額達到2,924億美元,幾乎是往年的1倍以上。

鏡頭回到台灣,曾被國發會點名台灣獨角獸的2家公司:Appier、Gogoro,先後在今年奔向海外資本市場。Appier於今年3月正式在日本掛牌;Gogoro則在9月宣布,計畫透過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模式於2022年第1季前進美國那斯達克。

此外,今年5月新零售解決方案公司91APP也順利在台灣上櫃,承銷價66元,一開盤就直衝145元,甚至在7月一度衝破400元,表現亮眼。成立於2019年的雲端廚房Just Kitchen則是異軍突起,僅用了2年的時間,就在加拿大多倫多證交所掛牌,並陸續在德國、美國等上市。

1年3家新創公司上市、1家預告2022年將登上那斯達克,是台灣新創圈前所未有的狀況,歡欣鼓舞的同時,也讓人心生疑惑:為什麼是今年?

> 註:圖片來源:《數位時代》。2021年創業大調查是由《數位時代》設計線上問卷,廣邀台灣創業家、共同創辦人與高階主管填寫,合計有效問卷100份(共103份、無效3份),調查時間為2020年8月16日至2021年10月1日。在此致謝所有協助填寫的創業家、合作夥伴、調查夥伴,以及問卷平台SurveyCake。

1年4家新創上市,為何是今年?

「我覺得是一個巧合,但有跡可循。」SparkLabs Taipei創辦人邱彥錡說,「91APP、Appier、Gogoro都成立了一段時間(成立年份分別為2013年、2012年、2011年),都在思考上市的可能性,卻因為2020年全球COVID-19疫情動盪,大多選擇觀望。到今年有更多時間可以籌備,伴隨SPAC這種崛起的新上市管道,才有百花齊開的狀況。

《數位時代》2021年的創業大調查也發現,今年疫情升溫,但僅有28.5%的新創透露募資時,與投資人的談判條件變得更加嚴苛了,相較去年36.2%新創感到募資受阻,今年數據有些許下降,意味台灣雖然不像國外,熱錢大幅湧入新創產業,仍稍稍回溫。

今年也有幾項振奮人心的募資案,特別是募資輪次到達B輪的案件,如萬里雲(CloudMile)於1月完成1,000萬美元的B輪募資,由Substance Capital領投,中華開發資本、萬豐資本等原有投資團隊加碼注資。還有軟體服務商凱鈿行動科技(Kdan)在7月完成1,600萬美元的募資案,由韓國最大的軟體集團Hancom以及LINE母公司NAVER共同出資的投資基金Dattoz領投。

完成B輪募資的公司,代表商業模式獲得肯定,緊接著會積極往海外發展,也代表往資本市場邁出了重要一步。

另外,因疫情崛起的數位領域也特別受到關注,包含遠距辦公、遠距教育、數位轉型、區塊鏈與加密貨幣、居家健身、結合人工智慧(AI)的醫療與製藥 ,「還有就是基礎建設的優化,像是全球船運大塞車,物流產業的效率極需提升,這是軟體能夠發揮所長的領域。」心元資本創始合夥人鄭博仁說,用新技術,或者是更有效率的方式解決既有問題,仍是新創被期待的潛力。

像是USPACE嘗試解決的停車問題、Lawsnote所瞄準的律師搜索判例資料的問題,都獲得投資人的肯定。

海外資金太積極,台灣投資人該緊張?

不過,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副所長范秉航也點出資金派對中潛藏的危機:「因為疫情,熱錢有湧入新創的狀況,台灣也一樣,領先的新創公司成為搶手標的,像是去年Kneron(耐能)、KKday(酷遊天)都獲得很高的投資額(分別獲得4,000萬美元與7,500萬美元),但不容忽略的是:錢是否集中在少數公司手上?」主要原因還是疫情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新創又屬於高風險的投資,讓投資人往往選擇有把握、或是已高度成熟的標的來投資。

邱彥錡也認為海外資金非常積極,今年有許多團隊都是拿海外的資金,他提醒:「台灣投資人應該要緊張,特別是企業投資部門,畢竟未來不管新領域布局、人才掌握,甚至是下一波成長動能,都需要創新能量,能不能在最早期,像是種子輪就開始投入,會是決定未來發展的關鍵。」

熱潮過後,新創在2022年須注意什麼?

專家觀點1:SparkLabs Taipei創辦人邱彥錡

我認為新創有3個關鍵要素要注意:國際市場、人才,以及數據。

今年的上市熱潮用最明白的方式,告訴所有人台灣新創絕對具備走向國際的能力,而且相對的,國際新創也在進入台灣。

這考驗了新創在疫情中的海外拓展方式,怎麼在不能飛的狀況下,延攬國外投資人?需要的不只是商業模式的可行性,還有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公關能力等。

而為了向外拓張,人才會是成功的關鍵,不能只想著國內的人才,想要走向國際,也必須要延攬國際人才。

最後則是數據,可以發現很多獨角獸專注在「用新的方法,解舊的題目」,除了技術之外,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數據中挖掘到的洞見。

專家觀點2:心元資本創始合夥人鄭博仁

最近各國疫苗施打率逐漸提升,也有COVID-19口服藥問世,可預期未來疫情將逐漸趨緩,人類也會慢慢找到與疫情共存的新生活模式。

在這個大前提下,原本因為疫情而急速推升的某些現象(遠距醫療、數位轉型、居家健身等)也可能因此而消退,或回歸疫情前的常態。

在這樣的轉捩點上,若是受益於疫情紅利的創業題目,應提前思考布局,在疫後新常態仍能維持成長動能。

但不代表要停下探索的腳步,被疫情所凸顯的創新領域,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也許下一個市場就蘊藏其中。

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本文經 <數位時代>同意授權轉載

從現在開始,做自己的老闆

第一銀行 微企e時貸線上即可完成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