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s or couple eating fast food with burger and fries in American fast food diner

摩斯漢堡送餐機器人 700天開發內幕

摩斯機器人讓真人送餐量減少25%

「您的餐點已送到!」中午用餐尖峰時間,台北市一家摩斯漢堡門市,忙著送餐的除了服務員,近期也多了一台半個成人高的機器人,這是摩斯漢堡與東元電機花了兩年時間研發的送餐機器人。
目前,機器人已經在十五間摩斯漢堡店站崗,不久之後,預計逾二百七十間店鋪都將跟著雇用,成為全台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連鎖餐廳。
近期機器人熱潮退燒,機器人爆發「失業潮」,最明顯的例子,是由日本軟銀攜手鴻海研發的Pepper,在台灣平均一個月出租不到六十台。而全球第一間的日本機器人飯店豪斯登堡,今年初也傳出裁撤一半以上的機器人,就連最具話題的櫃台機器小姐也慘遭解雇。
「簡單來說,一個是使用體驗太差,一個是智商太低!」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道出機器人難以普及的關鍵。
當國內外機器人相繼失敗,摩斯漢堡卻反其道而行,其母公司東元電機用十位工程師開發送餐機器人,為什麼?

缺工,速食變慢食
大老闆下開發令治客訴

與全台餐飲業一樣,摩斯漢堡也面臨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缺工等問題,五年來光是兼職人員成本就暴增三成,即便薪資提高,過去缺人兩週內就能補齊,現在一個月還找不到人,大夜班時薪近兩百元,仍多有空缺。
此外,摩斯主打現點現做,新鮮上桌一直是優勢,卻也是最大劣勢,做餐時間至少是其他速食店的五倍到十倍,十分鐘能出餐就算「快速」。
當人力成本上漲,補人不易,內場人員還得兼點餐與送餐,更加延遲做餐時間,導致摩斯陷入了「速食」變「慢食」的困境。
抱怨出餐慢是摩斯最大客訴來源,占總體客訴高達三成。因此,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在兩年前下達開發摩斯送餐機器人的命令。
摩斯優勢在於,它有一個製造業爸爸。東元是台灣首間機械製造業多角化經營餐飲業的企業,旗下共十五個餐飲品牌,今年營收目標上看百億元,其中摩斯漢堡去年營收達五十二億元。在製造端,有成本優勢、規模經濟;在服務端,有現場經驗,降低一般機器人實用低、體驗差的致命傷。

客人點完餐後會拿到號碼牌,摩斯機器人就會自動跟到桌前把餐點送上。

 

用中國模組快產第一代
結果,光體型就塞爆走道

「(一般)機器人失敗,也是因為製造業與餐飲業之間的思維差距太大,導致機器人放到餐廳內配套與使用情境沒考慮。」王品前品牌總經理、商業總會品牌長高端訓說。
跨越製造與餐飲業鴻溝,是十位工程師首要任務。黃茂雄下令機器人團隊四個月內要做出第一台機器人,他認為先求有再求好,快快做,才能快快改。果然,東元工程師先是沒有顧慮到摩斯店格局問題,第一代花費百萬開模,打造漢堡人外觀,不料寬度近六十公分的龐大身形,竟霸占整個走道。

十人團隊睡店裡追蹤
改定位、介面,只差速度

更慘的是,整個機器人模組都向中國購買,感測與速度都龜速,平均送一餐要兩分鐘,「而且第一代定位功能很差,動不動就迷航原地打轉,當時首度測試時,所有長官都在場,機器人不斷亂跑失控,很尷尬!」東元綜合研究所經理林家仁說。
問題如雪花紛飛,工程師乾脆直接睡在摩斯,與店長焦點訪談,週週開會追蹤店鋪抱怨,有問題就改。先是把機器人瘦身五○%,模組改用自家的馬達與電控系統,加強定位功能,於是又花一年讓速度提高一倍,平均一分鐘就能送餐完成。
「起初我們把操作介面的字體弄太小,按鈕很多,許多店長就拒用!」東元自動化暨智能系統事業部協理林勝泉苦笑,部分店員年紀較大,看到電腦就怕,只好再改,工程師也下海教學;機器人高度也摸索出九十公分的最適身高,避免客人翻倒餐點。當店鋪給予機器人團隊反饋,當天就能夠處理完畢。
現在,送餐機器人已發揮實用功能,可負擔一間店四分之一的送餐量,高峰時可節省四○%的送餐時間。且測試的二十四小時店鋪,更能直接取代大夜班的送餐人力。
只不過,二代機器人速度雖提升,但平均送餐速度仍不及真人快,導致部分店家不太願意使用;此外,機器人定位有技術限制,當店鋪改變座位排列,須重新請工程師輸入門市座位圖才能避免機器人迷航,雖三天內可設定完成,但這也表示,若機器人大量應用,須養更多工程師維持後續服務。
另一個挑戰是,機器人加快送餐速度同時,還能維持服務品質。李世珍舉例,如果機器人送餐中途,食物被攔截,或被撞擊而打翻,能否妥善處理;抑或是機器人能否與人互動、微笑、問候等,都會影響客戶對於機器人服務的評價,「還是要想清楚,機器人的價值在哪裡。」
本文係經《商業周刊》授權使用。
出處:《商業周刊》第1654期/機器人爆失業潮,母公司東元自主開發有勝算?摩斯漢堡送餐機器人 七百天開發迭代內幕/陳承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