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付和悠遊卡差在哪?操作懶人包、特色功能、常見QA總整理

悠遊付來囉!但到底悠遊付怎麼綁定、使用?有哪些不可不知的消息?小粉獅和《數位時代》帶你看。(賀大新攝影)

申請人數已經破1萬了!」對悠遊卡公司來說,3/23是歷史性的一天,籌備一年的電子支付業務「悠遊付」,終於在3/23日開放註冊,悠遊卡董事長陳亭如忍不住在記者會上,公布最新的成績。

上線前,陳亭如向《數位時代》分享彎道超車的三大關鍵策略。究竟悠遊付要怎麼用?有哪些亮點功能?以下帶你一次看懂。

搭車、轉帳都能通,五大特色功能整理

第一:嗶乘車

 

這是悠遊付的最大賣點,只要有具備NFC功能的Android手機,就能直接用感應的方式,搭乘雙北捷運、雙北公車、YouBike。

交通,是悠遊付身為後進者,與對手拉開產品差異性的關鍵。據統計,有超過1,300萬的活躍用戶使用悠遊卡搭乘交通工具。雖然,「嗶乘車」是台灣電子支付業界的創舉,很可惜的是, 目前還沒有開放ios系統手機使用 。

陳亭如表示,關鍵是蘋果手機對於NFC規格,以及錢包(Wallet)功能開放的態度,「這不是悠遊卡可以主導的,未來會積極爭取。」據統計,蘋果手機在台灣的市占率,大約落在2~3成之間,悠遊付上市聲量大,廣大的蘋果用戶卻吃不到,形同少掉半邊天,相當可惜。

第二:手機自動加值悠遊卡

在悠遊付內綁定悠遊卡,並連結銀行帳戶後,除可以在「Easy Wallet」App中管理款卡片、查詢交易紀錄、存發票外,還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幫悠遊卡加值,如果想省去重複加值的麻煩,可以開啟「自動加值功能」系統會在餘額不足時,自動加值設定金額。

第三:QR Code掃碼支付、收款

悠遊付是一款電子支付服務,用戶可以連結銀行帳戶儲值,透過掃描商家QR Code的方式,支付商品金額;商家可以申請收款QR Code,在實體攤位、電商網站上,讓消費者掃描QR Code支付款項。

第四:帳戶間轉帳

綁定一銀帳戶後,可以將帳戶內的錢轉給親朋好友。往後無論是吃飯分帳,或是年節包紅包,都能透過悠遊付快速完成。在疫情期間,也能減少碰觸紙鈔,帶來的感染風險。

第五:申辦虛擬市民卡、繳費

 

悠遊付結合許多市府的功能,包括可以直接申請一張虛擬台北卡會員身分,還能夠直接繳納台北市自來水費、台北市聯合醫院醫療費、台北市停車費等。

除此之外,悠遊付還有四大新功能,預計在四月份上線。包括1280公共運輸定期票、綁定信用卡消費、未成年人註冊、外國人註冊、ATM轉帳儲值,陸續滿足各種不同需求。

(悠遊付還有四大新功能,預計在四月份上線。)賀大新攝影

3大關鍵使用QA

Q1:App註冊悠遊付

 

可以把悠遊付想像成一個大水庫(母帳戶),水資源可以供給不同的家庭(悠遊卡)用水,前提是必須接上水管,才能有不間斷的水資源可以用。

民眾只要下載「Easy Wallet」App ,綁定本來持有悠遊卡的序號,就能將卡片所有功能虛擬化、完成卡片記名程序,一個帳號最多可以綁定20張悠遊卡,連結銀行帳戶後,能自動替卡片加值,同時管理所有卡片資訊、查詢卡片交易。

包括一般卡、學生卡、敬老卡、Samsung Pay悠遊卡(虛擬卡)、造型卡、NFC SIM卡、悠遊聯名卡(本身已具備自動加值功能,不支援帳戶自動加值),通通都能綁定。

Q2:悠遊付帳戶的錢從哪裡來?

 

目前共有綁定「銀行帳戶」、「信用卡」兩種方式。

民眾可以綁定第一商業銀行帳戶儲值,用手動、自動的方式,儲值錢到帳戶中,若綁定iLEO帳戶最高還可享200元回饋金!

之後民眾也可以綁定信用卡,直接透過信用卡扣款消費(此功能預計四月上線)。

(悠遊付目前共有超過300家商戶支援,包括萊爾富、頂好超市等。)賀大新攝影

Q3:支援悠遊付的通路有哪些?

 

第一階段合作的連鎖通路,包括萊爾富、頂好超市、春芳號等;夜市商圈則有艋舺夜市、寧夏夜市,可以用手機掃碼QR code完成支付;此外,四月開始,台灣大車隊可以綁定悠遊付款,總計目前共有超過300家商戶支援,陳亭如透露,包括其他連鎖通路、主流電商平台,已經在排程串接。

支援的通路看似不多,陳亭如解釋,「一卡(悠遊卡)一付(悠遊付)」的策略,實際上是讓悠遊卡的功能更完善,可以把悠遊付想像成管理悠遊卡的大平台。陳亭如認為,悠遊卡目前支援的通路已經非常密集,「悠遊付一開始的點多不多不重要,因為可以用悠遊卡的地方,就能從悠遊付加值。」本質上是互通。

 

悠遊付的出現,並非要取代悠遊卡實體讀卡機,而是提供民眾、商家多一種選擇,「讓不方便設置刷卡機台的商家,可以使用悠遊付。」另外,因為悠遊付儲值、支付的額度拉高到5萬元,可以販售更高單價的商品,打破「小額支付」的刻板印象。

 

小粉獅報好康:

3/23-4/30只要綁定第一銀行 iLEO數位帳戶,並完成首次自動儲值,

最高可賺200元儲金!現在就來跟小粉獅當好朋友 

 

文章授權自《數位時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