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 thoughtful teen girl sits on chair feels depressed, offended or lonely, upset young woman suffers from abuse, harassment or heartbreak, grieving lady or violence victim has psychological problem

【大人學】工作幾年,你對停止成長的自己微焦慮嗎?請開始「內在探索」

一直不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可以怎麼發掘呢?

文:洪澤洋 JOSEPH HUNG
嗨,大家好,我是澤洋,我是一個職涯諮詢顧問,曾做過150次以上的面對面訪談,協助許多學員解決職涯難題。
我認為,職涯諮詢不只是職業生涯的問題,它們常結合人生和未來,我常要導引學員思考其他方向,並且定義他們的問題。例如:
我一直不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可以怎麼發掘呢?
我不知道除了XX以外,我還可以做什麼。
為何我無法「跳脫現況,大膽思考自己職涯未來」呢?
像是以上這一類,我通常會定義為:對未來感到焦慮,想有所準備,但不知從何開始。
這樣的焦慮由何處而來?
想了解焦慮的源頭,必須從「職涯探索」的過程講起,
我認為職涯探索過程,可以概略的區分成幾個要素:

知己,是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能力、價值觀。
知彼,是了解市場、產業、經濟狀況…等
決策,綜合多面向的資訊後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合宜的選項
行動,決策之後制定目標並採取行動。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因為忙於生活,一直都沒有時間可以靜下來沉澱,導致對「知己」的自我探索範圍多半停留在近幾年(如下圖範圍A),你看,這樣一點點的範圍的了解,足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嗎?當然不行!

當我們掌握的資訊不夠多時,決策可能就不精準。所以我們就需要透過方法,比如利用問答或記錄,強迫大腦思考,調出更多關於「自己」這個人的資料(如上圖範圍B),以便我們從過去多撈些資料,掌握關鍵資訊,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
如何在一片空白的腦袋中,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
第一步,我建議你做內在探索
如果我問你最喜歡哪些食物,你通常都能說出個兩三種,有些人甚至可以說出一大串喜歡跟討厭的食物,那麼為什麼講到能力、興趣,腦袋就一片空白呢?
我歸納出來的原因是,吃東西的嘗試成本比較低,而且你天天都需要吃,所以你嘗試的「基數」非常多,從小到大至少吃過數十種食物,你的腦海有一個關於食物的大數據庫:你記得每一次吃這些食物的細節。
所以當你回想起來,就能明確分辨出自己的偏好。
既然大數據庫是辨別喜好的依據,那麼要回答「自己適合什麼」這個問題,就要強迫大腦去找出關於你興趣、能力的數據。我稱之為「內在探索」。要探索出大腦的數據,我們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面向進行。
1.從過去找資料,使用的技巧:回想
從過往的經驗中,找出你印象深刻的人事物,大腦是個神奇的器官,會留存在你記憶中的,通常對你而言都是「有特殊意義」的,具有影響力的事件。不信?你去找幾個國中同學,問他們:你對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麼?相信我,同學們說出來的答案你可能壓根都不記得了。
開始進行回想的時候我會建議,在問自己問題時加入時態,讓我們的大腦可以有依據地運作,也比較能夠找出具體的事件、細節。
例如:
我國小的時候最喜歡做什麼?
哪些是做得比較好?哪些事做得比較不好?
為什麼?
我國中的時候最喜歡做什麼?
哪些是做得比較好?哪些事做得比較不好?
為什麼?
我高中的時候最喜歡做什麼?
哪些是做得比較好?哪些事做得比較不好?
為什麼?
我大學的時候最喜歡做什麼?
哪些是做得比較好?哪些事做得比較不好?
為什麼?
我剛出社會的時候最喜歡做什麼?
哪些是做得比較好?哪些事做得比較不好?
為什麼?
2.從現在找線索,使用的技巧:記錄
你還記得上個禮拜的今天這個時間,你在做什麼嗎?你還記得一個月前的今天中午,你吃了什麼嗎?大腦是一個會屏蔽*他認為不重要訊息的器官,當我們陷落在中餐要吃什麼、回不完的email、接不完的電話、應付不完的客戶、還沒付的帳單、小孩在學校幹的蠢事……等時,大腦自然不會認為「你對什麼東西有fu」是多麽重要的訊息,就會過濾掉這些微弱卻重要的線索。(註:屏蔽不代表刪除,只是大腦會暫時隱藏、儲存在一個你無法立即想起的位置。)
所以,我會建議從現在開始,記錄你的生活,至少持續追蹤一個月。記錄的方式很簡單,每一天,找出幾個空擋片段問問自己:你今天做了哪些幾件事?每一件事情你有什麼感覺?做的時候專注嗎、開心嗎?做完時有成就感嗎?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等。
3.從未來找方向,使用的技巧:發想
這一步,你只需要完成一個清單,叫做:夢想100清單。
顧名思義,就是從現在開始,到你掛掉那個moment,有哪100件事是你想要完成的,請全部列出來,而且一定要寫滿100項。
很多人常會跟我說,我覺得自己是個興趣愛好廣泛的人,通常我都會微笑地請他回去試試這個作業,相信我,我們其實容易高估了自己愛好的廣泛程度。(p.s.我嘗試過,花了三天寫了大約80項,就腸思枯竭了。)
寫這個清單的重點不在於「一定要完成」,目的是在幫助你拓展可能性。過往我們受到社會期待的影響,經常會從自己能不能做到、有沒有時間做到、有沒有錢做到去思考,這反而侷限了你的可能性。
所以請天馬行空一點,不要覺得自己這輩子做不到就不寫,我只是問你「想」要完成什麼而已,不要給自己這麼大壓力啊!(我可是寫下:要拍出一系列媲美《Star Wars》的電影呢!)
好啦!介紹完三個面向自我省思的面向,接下來就是你個功課啦!只要你肯花一個月的時間,每天都把這三個面向拿出來想一遍,並且 寫!下!來!,統統寫在一張紙上,最後把這些答案都拿出來瀏覽一遍,你一定會對自己有不一樣的認識!
本文獲得「大人學」授權轉貼。 原文出處:工作幾年,你對停止成長的自己微焦慮嗎?請開始「內在探索」。 作者名稱:洪澤洋 JOSEPH HUNG
「大人學」意指「成為大人的學問」,是兩位管理顧問:姚詩豪(Bryan)與張國洋(Joe)於2005年所創立的學習平台。除了分享職涯發展、人際關係、溝通技巧以及經營管理等領域的文章外,也舉辦各類課程和工作坊。每年超過7,000位來自兩岸三地與世界各地的專業工作者都加入我們的學習行列。「大人學」的核心精神是「相信思考,勇於改變」。離開學校後難免遭遇許多人生難題,但老師沒教,父母也沒提,「大人學」期望以理性思考為支點,社群協作為力臂,槓桿出優質正向的內容,彌補教育的斷層,讓更多人邁向成熟大人之路!(更多好文請上部落格:www.darencademy.com,成為更好的大人課程:shop.darencade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