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事被情緒壓垮,別對他說「一定會變好」!聯合利華教員工5招自救也救人

「公歸公,私歸私」、「別把情緒帶來職場」這些話,顯然已不管用。

「你工作都還好嗎?」這是朋友之間常見的問候,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企業愈來愈重要。

根據Cheers《2023台灣企業員工福祉大健檢報告書》調查,每5個工作人,就有1位曾經因為工作導致身心狀況不佳,必須求助醫療單位。

其實企業對此早有警覺,近年來導入員工協助方案(EAP)者不在少數,為的就是確保員工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避免績效低落、甚至引發公安問題。

但組織提供了資源,員工不一定買單。

勤業眾信《2023年千禧世代趨勢調查》指出,近半數Z世代在工作中深感高壓與焦慮,但只有3成曾用過公司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支持資源或工具。

為了更好地「接住」員工,全球日用消費品大廠聯合利華(Unilever)正在編織一個更綿密、但更隱形的安全網。

 

培訓員工當「大使」,聽見沒說出口的話

自2021年,聯合利華內部誕生了一群「心理健康大使」。這些大使來自各個部門、從基層菜鳥到資深主管都有,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是——隨時在周圍

「雖然EAP是專業的資源,但連我自己平常遇到情緒上的問題,也還是會想先找身邊親近的人聊,」聯合利華台灣人力資源總監董蕙萱觀察。

既然人們在職場中習慣求助於同事,聯合利華也順勢由此施力,培訓員工具備適當的回應能力,成為能轉介資源給需要者的「大使」。

這個計畫採取自願報名制,且每季皆需固定回訓,從可量化的數據面來看,目前在台僅有12位大使,在300多位同事中占比並不高。

不過,光有這群大使的存在,就在無形中提高了組織的心理安全感。

「我們的Email簽名檔會放上一個小Logo,表示我們是通過認證的心理健康大使,就有同事跑來問我那是什麼,」身為大使之一的聯合利華飲食策劃(香港、台灣和韓國)數位轉型經理高詩婷笑言,

「這個過程其實就在傳達一個很強的訊息:It’s ok not to be ok(不需要逞強)。」

高詩婷舉例,曾有一位同事報到後遲遲無法適應。在她主動關心之下,才了解對方一路是名校高材生,進入外商後自覺英文不夠好、簡報美觀度也不如同事,因此備感壓力,卻很害怕求助。

「他不舒服的事情,其實你都沒有想過。」這番話也道出了大使們肩負的重任。

 

5個溝通工具,學習互助也學自救

值得注意的是,大使並非受過專業的諮商師,角色定位格外重要。「你是一個資源的提供者,但並不是要幫他扛下情緒和人生,」董蕙萱說明。

聯合利華的心理健康大使培訓課程依照「LARAS」框架,給予了5項支援裝備:

1.不帶批判地聆聽(Listen without judgement)

聆聽是所有深度對話得以發生的前提。這不只是空出時間給對方,而是真正放下偏見、留心於對方沒說出口的需要。我們的肢體語言往往透露了「有沒有在聽」,又是否隱約在批判對方,這些都是終止對話的地雷。

2.評估風險(Assess the risk)

並不是每一種負面情緒都適用於同樣的處理模式,因此下一步是學習評估對方的「風險程度」。

比如說,明明是數字能力強的同事,這個月的報表卻出了大錯;今天是大熱天,對方卻穿了羽絨衣來上班。異常就是線索,幫助大使能快速判斷嚴重性,不輕忽警訊、但也不過度緊張。

3.給予對方信心(Reassure)

在同事吐完苦水過後,光靠「一定會變好的」、「沒事」、「這沒什麼」回應對方,常常會造成反效果。

要讓對方相信事情能好轉,大使的關鍵任務是讓對方認識到組織內、組織外可用的資源,進而對未來抱持希望。

4.適當的支援(Appropriate help and support)

若有必要,大使會建議對方進一步尋求專業協助。

董蕙萱直言,這件事推動起來最不容易,「台灣整體文化和國外不太一樣,當我跟一個人說『你可以去找心理師聊聊』大家的接受度沒有那麼高。」但正因心理門檻高,同事間的支持更顯重要。

5.鼓勵自救(Selp Help)

總歸來說,大使的任務並不是替別人「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對方自救」。

「這是我們在跟別人互動時很容易忽略的一塊,」聯合利華台灣人力資源部專員黃嶸分享,這是她在訓練中很深的體悟,「我們必須讓對方知道,事情不會沒事就變好,要自己採取行動,先自救、才會有人救你。」若對方最終選擇不做任何改變,大使也要尊重。

 

不是和諮商師簽約,就能幫到員工

事實上,除了聯合利華之外,舉凡台積電、仁寶電腦、宏碁、桃園國際機場公司、台電、內政部、外交部等單位,都已有類似心理健康大使的角色,分別被稱為「小天使」、「關懷員」、「園丁」等等。

「主管承接員工情緒,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事了,不再是過去『情緒不要帶來職場』的年代。」

與台積電合作長達23年、服務近200家企業EAP的興智國際執行長黃智儀觀察到,一方面因為疫情的動盪導致管理者和員工的焦慮感雙雙提高,另一方面八年級生成為職場新主力,但不穩定性也相對提高,在「時代」與「世代」的交疊影響之下,愈來愈多企業開始積極關照員工的身心健康。

但她殷切提醒,EAP並不是把責任丟包給心理諮商,許多問題看似是「心理問題」,實際上卻是「管理問題」。舉例來說,「一般心理諮商師會就員工的『情緒』做處理,但實際上員工績效不彰是事實,在不了解員工工作職責、主管管理權責、工作要求等情況下做討論,可能無法確實協助到員工。」

要能打造身心健康的職場,並不代表主管要全盤接受員工的情緒,而是於情、於理、於法都需要更細緻的精進。

這是時代與世代出給組織的巨大考題,但也是企業無法袖手旁觀的必修課。

>>本文由<Cheers快樂工作人>授權發佈。

為自己留一段空白
好好沉澱一下!

台灣Pay澎湖租車住宿自由配 享10%回饋!